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难忘狼情     
张正直 《社区》2004,(24):38-39
1995年,我辞职下岗,和弟弟干起了贩卖桃果的营生。由于刚出道,缺乏经验,结果血本无归。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弟弟建议我们到新疆库车去购买白杏,说那里的白杏果实汁浓味甜,特别名贵,贩到内地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弟弟曾在新疆当过兵,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时值8月初,正是杏子将熟的  相似文献   

3.
自由既是人类的天性 ,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诉求。对个体而言 ,它往往成为人们能够求知和求得真知的基本条件 ;对社会而言 ,它架起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同时 ,它还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保障和新闻事业勃兴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的重要活动,作为中介工具的语言,在主体的交往活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力图从主体对于其交往困境的摆脱入手,来管窥语言的非逻辑性角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都不是最终目的。人们不是为了效率而提高效率,也不是为了公平而追求公平,在公平和效率背后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展开,显现为效率、公平及其关系。反过来,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实际处理,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作为最终判据。  相似文献   

6.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人本性则是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属性和科学内涵的关键所在。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是指发展的合规律性及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体现在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方法的科学性上。人本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属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上,以及发展的出发点、主体、动力、发展成果为谁享有等问题上。正是由于其科学性和人本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很好地解决了“为何发展”与“如何发展”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情是什么?情是人的生命在历史发展中的凝炼,是人当下的生存方式和未来生活的根基,是经验与超验的融合,是人的本性与非本性、欲望与非欲望、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从本性、欲望、理性三个维度阐释了真实的情,从而为我们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儒学是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主要方式。明王朝在鹤庆、剑川、北胜等地设置学宫、书院、社学等;至清代,儒学向丽江、中甸、维西等民族地区拓展。明清时期儒学在滇西北民族地区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士人,提高了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民族融合,改变了滇西北民族的风俗习惯。移民、官员提倡、乡绅支持等是滇西北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表现出新历史的文本意识。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通过第三人称他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来增强事件的神秘色彩。在《狼厅》中,文学和历史彼此渗透,想象和真实相互融合,作者用生花之笔再现了一个与传统历史记载不同的都铎王朝面貌,有助于读者拓宽看待历史的空间和维度。  相似文献   

11.
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当代北方民族赫哲族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对赫哲族历史命运的再现,对小说中渔猎文化、神话、民歌等小说要素的提炼与设置;还表现在以生态文明的视角通过挖掘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当代汉族作家跨文化写作的重要尝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学观,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哲学的本性就呈现出异常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哲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人的问题。同样,人的存在也呼唤着哲学。今天哲学发展越来越远离人的现实世界,相应的人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促进入的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回归哲学的人性化的本性,其次,要拿起哲学的武器,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进而找出切实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车轮进入新世纪,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目标,德育管理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寻找一条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学校发展的新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需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几年来开展德育工作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人的存在,在根本上说,是实践的类存在,既要通过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的横向结构和实在与虚在的纵向结构来说明,又要通过四个实践环节的动态逻辑来解析,更要从人类历史社会本身的现实发展过程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客观矛盾是人与世界的三重基本矛盾,三重基本矛盾在人的需要、实践、价值、文明四个主体性环节推动下,从自身的实在中不断否定自身,从实在走向虚在,将世界不断变为人的世界,同时人自身的类本性不断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认为 ,关于人的思考不能只是建立在把人当作现成的物种的基础之上 ,从人和万物的区别处着手探讨人 ,因为这样遗忘了人和道之间的根本性牵连。他意识到了人 (万物 )和道的存在论区分与关联 ,一方面 ,因为同为“一气”,人和万物具有齐一性 ;另一方面 ,人又是天道的唯一领会者、万物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7.
世界的存在源于人的创造 ,正是这种创造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艺术就是创造 ,而美则是完满的创造 ,是人的生命与环境的契合。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以劳动实践为基础 ,从人的本质创造来构建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创造论美学”、“当代形态中人的美学”、“以美育培养更富有人性的人”是他人本主义美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西方思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澄清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从古希腊直到马克思,以追本溯源的方式逐个论述了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朱运来 《社区》2014,(6):24-25
深圳新安街道海裕社区是新型商品房社区,3.9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居住着六万多居民,有的操客家话,有的说东北话,有的讲湖南话,这样一群背景各异,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到一起,如何培育居民幸福感,怎样增强家园意识?是社区工作者要破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