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在我国当代中青年作家群中,孙健忠是以乡土作家和民族作家的姿态出现的。作家自己说,我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的确,孙健忠的作品,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那么,他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怎样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土家族民族文学,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在沙漠中心》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一、导入有着作家和飞行员双重身份的圣埃克絮佩里,他的作品都取材于他个人的航空经历。比如,1935年他的飞机坠毁在撒哈拉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对这一悲惨事件他在小说《人类的大地》里做了详尽的描述。那么飞机坠毁后,他是如何面对那段悲惨境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沙漠中心》去经历作者的探险历程。  相似文献   

3.
何为“柳青经验”,我以为从文学创作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来观照,要点有三。一是文学与革命的结合,二是文学与生活的结合,三是人物塑造上的独特的典型化方法。三点集其根本,互为鼎立,构成独特的“柳青经验”。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是“柳青经验”之魂。作家首先成其为具有高度党性原则的“革命人”。然后才能作出为之服务的“革命人”。鲁迅先生对此是极为重视的,他认为:“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他强调了“至少”,那么至多呢,在我看来就是倾身倾力于革命了。的确,纵观柳青四十二年的创作,其作品量并不很多,然而他却极孚众望,读者群诵,其秘诀就在于“至少”以达到至多。  相似文献   

4.
重庆文理学院的夏明宇教授,是作家型学者,也可以说是学者型作家.同时,他长期以来还是重庆文理学院文科学报的主编,所以他是个集学者、作家和编辑于一身的文化人.一身而三任焉,这种复合型人才难找,很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但是,我对夏明宇的认识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约是20来年前,我向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投稿,夏主编并没有因为我探讨的是儿童文学而有所轻视,恰恰相反,他对认真研究儿童文学者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所以很快处理了我的稿子,我很幼稚的稿子也在他主编的学报上变成了铅字.于是,我认识了这位对学问没有任何偏见的主编.而且,后来又逐渐发现,夏明宇主编也爱好儿童文学,比如他创作的中篇童话《小黄鼠狼鸣冤记》就写得十分幽默有趣[1].该作品也可说是一篇童话体小说,它描述小黄鼠狼一家虽然偷食过人们喂养的家禽,但也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消灭了许多偷吃粮食的老鼠,但它仍然遭到人们的追杀.  相似文献   

5.
正汪曾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1920年出生在江苏高邮城内的东大街,1939年离开家乡到昆明,以后在外辗转飘荡40余年,但19年的家乡生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作品,有不少就是以高邮为背景写的,比如他在小说《受戒》里就写了这个一住就是半年的小庵。汪老曾经说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所接,  相似文献   

6.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类创造的各种成果时,可能从来没有认真想过:我不是音乐家,为什么能欣赏到那么多美妙的音乐?我不是作家、思想家,为什么能阅读到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不会种地、不懂养殖,为什么能吃到那么多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收到正芳寄来的一本厚厚的书稿《拜伦研究》,往事随着欣慰,袅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2000年,正芳开始准备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当时,他十分喜爱法国作家梅里美,毕业论文打算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梅里美是一个个性独特、艺术上也很有成就的作家,值得研究,而且,国内对他的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正芳的这一选择很有学术眼光。然而,经过慎重考虑,我建议正芳还是选择英国大诗人拜伦作为研究对象。近些年来,国内学界一再呼吁重写文学史,但大多停留于理论,付诸实践者不多,收效也因此甚微。在我看来,重写文学史至少得有两个基本支撑点:第一,新…  相似文献   

9.
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风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一定要在魏晋六朝的诸多文人中推举一个代表作家,而这个代表人选的文章必须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本时期同行各类作品这一全豹的一斑。那么,我以为庾信应该是首选人物。陶渊明似乎横空独立,曲高和寡。谢灵运、鲍照又嫌只是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庾信生当六朝、隋唐易代之际,正是他所具备的代表性因素产生的最佳时机。他含英咀华,集先贤之大成;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这是个耳熟能详的作家。凝视作品封面是他的笑容,那笑容既平静又从容,淡定中透露坚忍,给人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感。有关他的作品,我尤其爱读的是他关于死亡和宿命的描写。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写死亡:现在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中,凡人看不  相似文献   

11.
打开电视机,一位主持人手拿着话筒和一位明星在对话。那明星正在称赞某一位作家,末了又说:“人家说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我看,写痞子文学的不一定是痞子。”主持人连忙附和:“对呀,写痞子文学的作家不一定是痞子,作家和作品是两回事嘛。”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写小偷的作家不必亲自去行窃,写妓女的作家不必亲自去卖淫或做嫖客;倘要一个写死刑犯的作家亲自去挨一下枪子,那可就更荒诞了。作家可以调动他的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体验,去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先锋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是因为他正视现实的勇气 ,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余华的早期创作 ,我们发现余华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 ,从而导致了其作品里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相似文献   

13.
文冬 《可乐》2007,(12)
我手机电话簿里,存着很多号码,都是名人的,比如作家、演员等,分布在全国各地。别人看我的手机时,总会惊讶地说:"你认识他?他是著名作家。"我轻描淡写地笑笑,说:"他是我朋友,我们很熟。"有时,我还会主动介绍:"这个是武汉的,文章写得很棒;这个是北京的,在中央电视台得过票友大赛金奖……"  相似文献   

14.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一绝,在叙事上独具特色。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莫泊桑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笔下的叙述者"我"并非都是全知全能,大部分叙述者权利有限。更为独特的是,他在这类作品中首创的叙述分层的手法,使得人物成一种对话关系。他对叙述者权利的限制使得作品意义留有空白。叙述语调的中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极大增强了短篇小说的可读性,也使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近日 ,庆立携带他编著的《谢榛全集校笺》清稿来访 ,邀我为之写序 ,我感动不已 ,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庆立是山东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毕业生 ,我与他也算是有师生之谊。他长期在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 )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 ,与我又是同行。八、九十年代 ,我先后收到了他寄赠的《诗家直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谢榛研究》三部著作。大概是出于乡土情结 ,我偏重于研究山东古代作家作品 ,也常建议本省的同行去研究山东古代作家作品。庆立潜心研究明代临清的谢榛 ,整理其诗作、诗论 ,十分执著 ,十分勤奋 ,短短几年里便有多…  相似文献   

16.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泰斗,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高度,远非一般武侠小说作家所能比拟。他的作品代表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要对武侠小说作出中肯的评价,就必须研究金庸的作品,否则就难免偏颇。很多人之所以把武侠小说说得一钱不值,就是由于没有阅读金庸的作品,至少是没有深入领会金庸作品而只凭读过三两部蹩脚武打小说作者所胡编乱造的蹩脚武打小说就急于发议论的缘故。事实上,金庸作品不仅具有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在结构、语言、叙事手法、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一头浓密但已呈灰白的头发,深遂的目光和伟岸的身躯是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陈是映真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去年四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名誉高级研究员的称号,我才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他,并做了一个短暂的采访。不久前,他到北京参加“台湾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再次见到他,并作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采访,以往的记忆里又平添了许多风趣、坚强的印象。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兼评论家。记得上大学时,一本收有他作品的《台湾中篇小说集》一度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从那里我了解到台湾文学几十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10多年前,我…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和诗人。在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我认为短篇小说《沉船》是富有特色的一篇。因此,探讨这篇作品,不仅对进一步认识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必要的,而且对更好地继承发扬“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传统,也是会有裨益的。王统照的《沉船》不是作家随便涂抹的一篇文字,而是代表衷作家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完整的折射在他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海明威适时的用他的作品反映他的人生感悟。他痛苦的战争经历,充满冒险的生活,捕鱼打猎拳击等等爱好,都成为他作品中真实的一部分。海明威的作品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一起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更多的是和他在永州时期的那些思想深刻的政论文、短小辛辣的寓言散文、优美清幽的山水游记、平淡自然的五七言小诗联系在一起的,可要说到他在柳州时期的诗,人们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如果说一个作家是用他的全部作品(当然是指那些发自肺腑的作品)组成了他的生命的交响乐的话,那么柳宗元的柳州诗就是他这一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也是重要的乐章,这一乐章不仅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