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谋士     
司马木 《社区》2013,(5):43-43
曹操为立世子的事拿不定主意。大儿子曹昂,二儿子曹铄,一个战死,一个早天;三儿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都不错.按长幼顺序当然应立曹丕为世子:但是。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立哪个为世子,曹操举棋不定。  相似文献   

2.
贾诩是曹操集团的重要谋士,时人称他"有良、平之奇".[1]326陈寿将他与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彧、荀攸合写一卷,居于非常显赫的位置.然而,后世史学家从东晋袁宏开始,就对贾诩的为人提出了不同甚至是否定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憨陀 《社区》2013,(5):44-44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日:“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促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日“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相似文献   

4.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以才见异”,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与宠爱,曾多次考虑要立他为太子。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他的从建安九年到二十四年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邺中度过的,平时多与邺下文人过着宴欢游乐、诗赋唱和的生活。后期,由于前期有几被立为太子的问题,受到曹丕与其子曹睿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5.
三曹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于钟峰《诗品》及以往文学史著作中扬曹植贬抑曹操、曹丕的评价进行了辨析,根据曹操的政治思想及其四言诗创作、曹丕的文学思想及其各种新体诗创作、曹植在逆境中的发愤为诗,认为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则有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又进一步指出:冲决儒家思想的桎梏,气夺群雄而开一代新诗风,此功非曹操莫属;开导文学自觉意识,发展新的诗歌文体,当是曹丕的不朽业绩;以其特殊的境遇而创造了领袖一代的杰作,则要首推曹植了。曹氏父子,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全方位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向前发展,后人应对他们作出不失偏颇的全面评价,才是公正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不仅尚武,而且重文,他将各地的众多文学人才网罗到邺下,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邺下文人集团形成的初始阶段,该集团的领袖自然非曹操莫属。但是后来,由于曹操忙于军政大事,无暇顾及杂务,他的两个爱好文学的儿子曹丕与曹植便成了邺下文集团的实际领袖。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主要有曹操、曹丕、曹植以及王粲、徐干、陈琳、刘桢、孔融等人,其繁盛时期人数有将近百人之多。这些人多半有官职,并且喜欢宴饮游乐,说古道今。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在宴饮游乐时即兴而作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曹操立嗣看重诸子的才能,不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意.曹操最早有意传位于庶子曹冲.这是一位天才.曹冲早死,他又看上了曹植,但年长的曹丕在朝廷内外广泛交结,赢得了世族元老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操支持曹植组织力量,与曹丕相抗,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因此,在曹丕、曹植争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曹操与世族势力的冲突.为了顾全大局,曹操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确立了曹丕的太子地位.  相似文献   

8.
曹操诗二首【作者介绍】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法家政治路线的积极推行者。他二十多岁开始担任地方官吏,后因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官至大将军及丞相,封魏王。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东汉末,豪强地主大搞分裂割据,形成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坚持革新,反对倒退。为了实践法家的政治路线,他首先加强法治,对豪强地主势力采取限制、压抑的政策;并实行屯田,奖励耕战,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唯才是举”,尽量网罗有用的人才。这些措施,使他得以先后消灭吕  相似文献   

9.
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桓,即三国时期的魏文帝。他是曹操的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殁,于公元220年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不久,就迫使汉献帝禅位,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在他执政七年当中,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却竭力提倡文学。他自己平素就爱好文学,并努力于著述。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可见,他的著作是不少的。曹丕为什么这样重视文学著作呢?他在给王朗的一封信中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见《三国志》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10.
论曹丕诗赋的艺术特点高国藩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形成中国历史上著名三国鼎立的局面,动荡年代渐渐安定下来。又过十二年,曹丕在曹操死去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冬天,就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自立为魏文帝,于是正式开创三国时代。他执政七年,是个短命王朝...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10,30(4):28-31
对于曹操葬制存在诸多争议。曹丕黄初三年(222年)诏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也为相关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现在看来,高陵"陵上祭殿"确实存在。被称为曹丕"终制"的诏令被赋予传世之戒条的意义,当时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公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半公开的文件。不论魏文帝曹丕的本意如何,这一诏令所取得的宣传效应是明显的。我们以为这篇措辞严厉的文字值得注意的,还在于曹丕对于违诏"妄有所变改造施"的诅咒,体现曹操宣告薄葬的遗制,应当得以遵行。我们通过魏文帝曹丕"终制"的文字可以推知,如果他确实对于曹操"薄葬"遗令"有所变改造施",一定不会痛斥反薄葬行为是"愚俗所为",也不会自认"弃君于恶"、"爱以害亲"、"不忠不孝"之名,当然更不会使用"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一类激烈言辞。很可能文帝黄初三年诏和文帝"终制"原本属于一个文件,也许统称为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诏"是适宜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马端临注意到的"魏武父子遗令俱欲薄葬"就表现出了连贯性和完整性,其中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亦有更值得我们确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诗歌久负盛名,尤其是诗歌语言绚丽多彩。本文仅从其叠率入手,探其艺术风韵。一、词汇丰富,各有所好三曹均爱用昼字。曹操诗歌,现在五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同),其中8篇有叠字,占总数38%;曹丕诗歌,现有54篇,其中30篇有叠字,占总数56%;曹植诗歌,流传至今有132篇,其中37篇有叠字,占总数28%。由此可见,虽然曹植用叠篇目最多,可是曹丕叠字的普及率则比曹植高出一倍。曹操诗用叠字39次,除去重复者有19种叠字,其叠宇平均使用2.05次;曹丕诗用叠字ho次,除去重复者…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各有说辞。若不论其忠、奸、功、过,仅把其作为一个平凡人来审视,曹操是一个志者,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躬行实践;而且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尚志者。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用人才能,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智;他又能不图小利、不惧生死,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勇;但他过于看重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锅抱负可以不惜一切,是一个尚志者。  相似文献   

14.
曹丕是建安时期众多作家中较突出的代表。他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一起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为创立“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作了不懈的努力。曹丕诗作传称有《典论》五卷、集二十三卷。钟嵘《诗品》称其诗“则  相似文献   

15.
魏晋以来,评论界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得以立足中国文坛主要因为他的《典论.论文》,是以曹丕虽贵为帝尊,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乃父曹操。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曹丕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动乱年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于金戈铁马中振兴风雅,大力倡导文学事业,领袖建安文坛,开辟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局面,在汉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均以诗歌为主体,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得以传世.其中更有一些精品,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评说和推重,产生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文学史界在总结汉末一代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对三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7.
曹操把我国四言诗创作推上新的高峰,曹植的五言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曹丕为中国诗体开创了新的形式,三曹以自己的艺术成就雄视百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曹操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就历史评价而言,其文学成就虽然不小,但是逊于二子曹丕、曹植。迹其文学生涯,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诗歌创作量较少,且以四言为主,文章基本为实用性的政令文,因此缺乏文学地位;其二是,在高度发达的建安文坛,文学理论讨论日盛的状况下,鲜有对文学理论的论述和见解,缺乏理论总结。事实上,曹操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坛指引者和理论践行者。在语言上他以为政论文应该遵循"指事而语""反对浮华"的创作要求;在作者方面,他反对"学问肤浅,所见不博"的创作者;在说理上,认为只有经得起"悉难"才是巧文。他的诗歌创作则体现出一种大情怀、大悲悯的阔大气势,彰显了"文以气为主"的美学风格。统观诗文,处处体现对文学"经国之业"的追求。曹操虽然给后世留下的创作理论仅存只字片言,但是他的创作却在当时为诗为文的基本要求与框架下展开,甚至可以说,曹丕所谓的"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的美学追求实际上是对其父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9.
建安原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所谓建安文学,时间范围稍广,指曹操、曹丕、曹睿(所谓曹魏三祖)当政的一段时期,即汉末魏初。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和党锢之祸,沉重地打击了提倡儒学的豪门世族。后来曹操尚法术,曹丕慕通达,都不重儒学。曹操、曹丕、曹植、曹睿等都爱好文学,不但自己大量创作,而且手下招集了许  相似文献   

20.
三曹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生活之余,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休闲方式。诗文述志是曹氏父子的休闲方式之一。“志”对于曹操来说是济世之志,对于曹丕来说是追求人生的不朽,对于曹植来说是诉说人生的种种机遇。游宴娱心是曹氏父子的另外一种休闲方式。曹操在游宴中不忘抱负和政治炫耀,曹丕则在游宴中享受人生的快乐,而曹植在其游宴活动中,更多的是附和之作。饮酒也是三曹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对于三曹来说,酒能见智。曹操饮酒、献酒、戒酒、劝酒,拿捏很有分寸;曹丕对酒理性把握;曹植则“饮酒不节”。汉代社会滑稽、俳优等娱乐活动非常盛行,曹操的滑稽体现的是真率,曹丕体现的是风范,曹植体现的是才华。在养生观上,曹氏父子都推崇顺应自然之真。在其他的休闲方式上,曹操体现的是通才,曹丕体现的是享乐,曹植体现的则是文人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