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书中行走     
庄华民 《社区》2014,(29):6-6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的确,书籍是我们最睿智的长者、最尊敬的老师和最密切的朋友。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烦恼的时候,一本好书能教我们如何去应对;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一本好书更是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窅娘 《社区》2014,(14):48-48
办公室里伏案疲累时,喜欢起身到窗前,看窗外那些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树。目光停留最多的,是窗前那几棵桂树,一年四季枝叶繁茂着,入秋后更是满树桂花浓香四溢。每天上午和傍晚,几只小鸟枝权间欢跃,清脆的鸟鸣是养心怡情的好声音。将目光再投远些,是几棵红叶李。早春时,一夜之间满树花开摇曳粉红,远远看过去甚是妖娆。红叶李不开花的时候,每一片树叶泛着紫红,掩映在绿树的苍绿中,颇为显眼,想要忽视它们都很难。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是读书人,也是写书人,一辈子和书打交道,留下了不少和书有关的故事,颇为有趣,值得专门聊一聊。写家(老舍先生总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离不开字典,老舍先生的案头老有一部字典,估计,他常常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它。这是一部按语音查部首的字典,而且是老式的,是按“勹复门”那种。这种字典对写作来说很实用,先知道音,然后按音查字。  相似文献   

4.
逛书店,选好书,是读书人的特有之乐。茶余饭后,节假日里,逛逛书店,跑跑书摊,即使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能淘到心仪已久的书,则意外之喜不可言表。我平常无甚嗜好,爱买书、好读书占去了大半的业余时间。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单有淘书之乐,常常又会淘出无奈之叹息。  相似文献   

5.
公元1753年一南京船漂着于日本八丈岛,船上带有441种中国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被写成《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成为一份重要的书籍史研究资料。本文以《大意书》作为例证,分析了清乾隆时期中日书籍交流情况,并进而探索大意书内容在中国目录学与版本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江户时代持渡书书目、大意书与中国公私书目、及今日馆藏书目的比较研究,以扩大书籍史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水平。  相似文献   

6.
顾颖 《社区》2013,(26):43-43
江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因琴相识相知。琴技固非与生俱来,故似乎都不太愿意自诩为琴人、琴家。然书多少是从小就读的,并至今乐此不疲,所谓读书人,倒并非皆有万卷家藏,但都会辟出一块空间当作书房。  相似文献   

7.
书事二三     
郑超 《社区》2014,(20):12-13
明朝人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段时期,我的“癖好”是每星期到一家个体书店淘书,去了几回,老板认识了,一见面就热情介绍新到的书籍,我冲他笑笑,自己转圈淘书,看见中意的,先翻看出版社,然后看纸张,感觉喜欢,就买下。一大捆书背到家后,先给它们松绑,一本本平放在地板上,再翻开每一本扉页,在浓浓的书香中陶醉。很多时候,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知己,仿佛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难免心生敬意,怦然心动;感觉情投意合,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8.
缸中日月     
张金刚 《山西老年》2013,(12):49-49
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或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相似文献   

9.
巴黎中国书     
田涛 《21世纪》2001,(7):18-19
巴黎是个美丽的城市,建在巴黎东部的国家图书馆,是90年代的产物,四幢互相对立的大厦,就象四本打开的书,于是四幢数十层楼高的大书,向中心拥抱着,大楼的中心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当读者走进这书的宫殿里,就如同走进了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文化和知识的怀抱。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中国古籍文献,有很多珍本秘籍,特别是珍藏在那里的敦煌遗书,堪称人间至宝。100年前敦煌遗书的发现,引来了不少外国人前往中国西部“探宝”,其中法 国人伯希和与 英国人斯坦因 所获最多,他们将这些中国人的祖先留下的遗产运到境外,其中由伯希和带至…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读书     
积雪草 《社区》2009,(8):5-5
古人读书,庄重之极,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新敛欲,泡上一杯清茶,在茶香袅袅中,把情绪酝酿的极其饱满,然后端坐书室。而不像我辈等,拥书眠,枕书睡,书胡乱地堆在床头或地板上,甚至更有甚者,连如厕都捧上一本书,古人如知我等对读书此等大事持如此态度,会不会气歪了鼻子?  相似文献   

11.
秋风 《社区》2014,(20):11-11
起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还会有不少人会保留纸质阅读的习惯,而有一些书籍,也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通过纸质书的方式来传播和留存,比如大中小学中那些需要精读的书籍,比如一些重要的经典名著。电子书确实非常方便,但更多的电子阅读,其实是快餐式的,是一种消遣式的阅读,或者说一些技术性、实用的书籍会通过电子的形式去传播,因为这些书籍的消费,本来就是一次性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人们对这样的书也没有什么感情寄托。  相似文献   

12.
杜学峰 《社区》2010,(14):55-55
记得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的。每一本书.无疑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而读书呢,尤其是读优秀的书.就会使我们不仅是增长知识,而且获得生存的自信,以及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同时,读书还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想像,带来舒畅的感受.带来源于心灵与心灵会意的魅力.使我们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次痛快淋漓的沐浴。所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共鸣的。  相似文献   

13.
徐金龙 《今日南国》2010,(10):23-24
张悟本曾经掀起了全民食疗热。随着质疑声不断出现,媒体陆续挖掘幕后真相,张悟本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同时也掀起了全社会反思养生保健书籍的讨论。人们在反思养生保健书籍市场鱼龙混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家里买来的养生保健书籍哪些还能看,目前市面上的养生书籍中到底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籍对人类是多么重要。非常幸运的是,我出生在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我们家真是书的海洋,书柜、抽屉里塞满了书,连厕所、衣柜里也有不少书。我爱读书,爸爸、妈妈都爱读书。闲暇之时,我们很少看电视,玩电脑。一家三口都在客厅里静静地读书,各得其乐。有时,遇到一本好书没有读完,连觉也睡不踏实。于是,我趁爸爸、妈妈熟睡后,偷偷爬起来挑灯夜读。为此,我没有少挨妈妈的批。周末,我经常去社区的托福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妈妈形容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书迷。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 《社区》2008,(11):4-5
如果你明天就要投入一次远途跋涉,行箧中将带一本什么书?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孙源 《新少年》2011,(Z1):60
你说我为啥就那么爱看书?几乎一分一秒都不愿离开它,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记忆最深处的童年时代,就是看书。因为有了书,我就觉得童年充满了乐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入日本,直到现在还在大量使用.纵观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根据其特点,以19世纪为限,可以分为2个阶段.19世纪前的中日词汇交流可以说是由中国到日本这样一个单方面传入.19世纪以后中日词汇的交流比较特殊和复杂,有交织之处.本文围绕西方传教士的汉译书籍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为中心对这一时期的中日词汇交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顾浩<浩斋琴韵>思想上与世界人民同心,为祖国新貌讴歌,和亲友喜忧共鸣;艺术上构思别致,着意形象创新,韵味醇厚,熔铸诗情哲理,炼词琢句,多姿多彩.其"新古诗词"对创作当代诗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熊召政 《社区》2014,(14):52-53
在中国古代,尽管当官始终是最荣耀的事情,但人们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最好的职业,却不包括官员。尽管我个人认为,终生当一个读书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古人并不这样认为,古人将贤人分为渔、樵、耕、读四种,第四种才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20.
钱科峰 《社区》2014,(29):11-11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部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