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李渔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寄》)。文章之新,似予人吹拂清爽春风,令人心旷神怡,获以美的享受。文章之新,首先表现为题材出新,如何让题材出“新”呢?  相似文献   

2.
论白居易的农本思想张惠霖白居易提出的社会问题很多,而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富民之源.他说:“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斯则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策林十九》)只有农业生产发...  相似文献   

3.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建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似文献   

4.
《塞翁失马》质疑冯振广《淮南子》第十八卷《人间训》中有一段故事,名叫《塞翁失马》,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焉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从皆贺之。其父日;‘此何不遽为福乎?’家富良马,其...  相似文献   

5.
山东大学2005级文艺学博士生孟庆雷在《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论儒道两家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的来稿中指出:如果说在《易传》中尚“中”与崇“大”两种思想还处在并行阶段,尚未完全融合,那么到《中庸》则完成了这一融合。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庸》其主要思想自然是儒家方面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中庸》的这一主题思想,朱熹认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  相似文献   

6.
苏轼反对文学创作的雷同。他写的《答张文潜书》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文字: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於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此则王氏之同也。”这一段文字是批评王安石的。王安石的一些散文,言辞犀利,说理透彻,不失为好的文章。苏轼认为,他的毛病“在於好使人同己”,要求天下人的文风和自己的一个样。这就使得文坛象盐碱荒滩,黄茅白苇,一望无边,十分单调荒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道与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这并非是对“中庸”作出规定,但因此我们可看出孔子追求运用“中庸”方法的迫切心情和持之一贯的原则。子思对中庸作了充分发挥,认为它不仅“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亦即把事物两端的道理研究清楚、解释清楚,然后取其中点而用之,而且子思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也即认为感情处于“中和…  相似文献   

10.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元散曲浅论王葆苓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把唐诗、宋词、元曲并列在一起,给予它们同样重要的地位。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作为元代“一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忽必烈早期与汉族士人关系考察赵文坦《元史·世祖本纪一》:“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经世大典·序录·礼典》“进讲”条:“世祖之在潜藩也,尽收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而顾问焉”;《元朝名臣事略》卷十...  相似文献   

12.
"执热"新解     
《孟子·离娄上》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孟子》所引诗句 ,见《诗经·大雅·桑柔》。《诗经》郑玄笺、《孟子》赵岐注皆解“执”为“持” ,故把“执热”解为“手持热物”、“持热”。此说或许源于墨子。《墨子·尚贤中》云 :“《诗》曰 :‘告女忧血阝 ,诲女予爵 ,孰能执热 ,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 ,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 ,将休其手焉。”墨子将“执”理解为“持” ,故云“休其手” ,因而后人把“执热”理解为“手持热物”。此解近人仍…  相似文献   

13.
黎霆 《社区》2009,(17):58-59
某位高人曾夸耀道:“到了一定份儿上,你不用去找钱,钱自然会来找你的。”这话颇为新奇,却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因而值得我们思考。《史记·货殖列传》里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表述,可见人们对钱的追逐已绵延了几千年。但很少有人知道,与此同时钱也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心仪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曹元弼先生近世鸿儒,博通经传,《诗》《礼》传家,而天性纯笃,孝弟力行,经师人师,足为后世士人矜式。其经义礼教,一出悲天悯人,爱人之德,表为学说,乃至经纶人道,所谓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洵之谓也。其主持两湖书院,讲经授业,必承师法,实事求是,所编《经学文钞》十七卷,虽成书于颠沛流离之际,天下多事之秋,而精心编撰,体例完整,系统分明,无异经学总集,乃经义之学之巨薮,可谓不凡。其中论《礼》者凡三卷,总归会通,起敬起孝,礼之为教,本出天衷。此中华经学与礼教之精义,具见此钞。故虽见弃百年,苟圣人横空而出,必能再显此钞之辉煌者也。自今以后,修齐治平者,必有所取焉。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字形、字义与字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人之言语,以声达意。声者肖乎意而出者也。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正如戴震所说“文字、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关于这个问题,陈澧也有过这样的论述: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  相似文献   

16.
《说文》五百四十部,每部各立部首,部首说解殿以“凡某之属皆从某”.部首者,所以统领部中字也;部中诸字,属于部首者也.许书有仅有部首一字,部中更无他字而亦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殊为无理,此其立例之未当者也.  相似文献   

17.
试论《吴越春秋》的体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向被目录学家拘囿在史类,但因其属辞比事,皆非马班史法之伦,故又不免多存疑窦。称其为“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者有之,指责作者“率尔而作”者有之,怀疑此书非鸿才渊懿的经师赵晔所作者有之。日本学者曾原题首先一扫旧说,认为此书“情态同臭味后世演史者有焉,盖订饾齐东野人之语,  相似文献   

18.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蒯通言于高帝曰:“秦丧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杨树达先生云:“余谓鹿、禄同音,此以鹿双关为禄也。”①近年仍有以此为双关之例者②。我认为:此“鹿”字不必强解为“禄”。《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确解无疑。那么,“鹿”的这个比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 先民们以渔猎为谋生的重要手段。鹿在中原一带很多,成为他们狩猎的重要对象。今河北省多有以鹿为名之地。如涿鹿、钜鹿、束鹿、束鹿岩、获鹿、鹿泉等。③无不与  相似文献   

19.
一、唐诗、宋词、元曲的 递交与创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国古代的诗体,其形式以句式为  相似文献   

20.
邱浚年谱     
《接上期第39页) 成化十八隼壬寅(1482年)62岁。 正月十日蒋冕上公书。 案:蒋冕成化十八年正月初十日书日:“冕昔者辱游先生之门,窃读先生之书,见先生所辑《家礼仪节》,鄙心甚喜,以谓文公家礼一书,天下家传人诵之矣。然行之者尚少,数百年后,何幸得先生为之解释,使凡普天下若郡、若乡、若党在处,有大德厚望者一二人焉,举行之以为倡卒,则此礼之行,庶几遍天下矣乎。”(《琼台诗话》附录) 作《岁暮偶书》 案:邱浚《岁暮偶书》云:“屈指明年六十三,人情世态饱经指。几多黑发不曾白,无数青待出自蓝。大半交游登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