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之进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66-171
长久以来,天津的书画艺术没有在创作理念与绘画形式上形成统一的风格。就天津、就国内外美术界而言,也没有对“津门画派”的研究予以足够重视。因此,采用实地采证、采访实录等方法,收集了第一手材料;采用归纳分析、总结演绎、对比、举例等分析方法,论述了对“津门画派”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270尾一冬龄健康建鲤随机分成9组,选用均匀设计U_8(8~5),通过30天的试验,研究基础日粮的2%添加剂成分甲基睾丸酮X_1、甲状腺素X_2、甜菜碱X_3、柠檬酸X_4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添加成分与增重率呈显著回归关系:Y=7.7917+0.9062X_1~2-0.32X_2X_3+4.3979×10~(-6)X_3X_4,其拟合度R~2=0.9062。经格点网络筛选,最优组合为X_1=6,X_2=0.004,X_3=4000,Y_4=3700。其增重率为100.39%,该结果比试验最优方案Ⅱ的增重率高33.15%。方案Ⅱ与对照组比较;增重率提高41.98%,饵料系数降低0.74,鱼体单位增重成本降低0.96元/kg。 相似文献
4.
谢敬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39-42
民国时期,寓居津门的江苏籍医家陆观虎、董晓初、杨达夫、郑静侯、陆观豹、华佩文、沈金山、周鼎勋、李振南、徐玉林、沈汉卿、沈肖卿等,继承了江苏如“吴门医派”“山阳医派”“孟河医派”等的流派特色,在温病、针灸、中药学和中西汇通等方面,与津门的医家流派交融合作,传道授业解惑,为天津地区的中医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6.
温度、pH值对ZP粗品制备的影响研究 ,得出ZP粗品制备最佳条件为 :在温度为 75℃、pH值 9.0— 10 .2的溶液中提取。将 4 0 %饱和 (NH4 ) 2 SO4 去除部分杂蛋白的ZP组份用Q -SepharoseFF层析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不同pH值的Tris -HCl缓冲液作洗脱液纯化ZP粗品即可得ZP - 1、ZP - 2单组份 相似文献
7.
8.
到了天津,若想大致领略一番古味、文化味,最佳去处莫过于古文化街了。天津古文化街位于老城东门外、海河三岔口地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天津最早的集民俗、宗教、文化、商贸为一体的老街。 相似文献
9.
10.
太凡成就大事者,一生专注于一件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山诗书画印社副社长。广西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 相似文献
11.
12.
萧平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83-85
多数学者认为董仲舒不是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人,肯定卫绾为第一个。笔者认为卫绾所提出的罢黜不是诸子百家,而仅仅是纵横家与法家,也不是后来意义上的罢黜百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是李斯与秦始皇,不过他们所罢黜的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在内的百家。 相似文献
13.
张艳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3):18-21
《火鲤鱼》是姜贻斌的一篇归乡文学新作,浸染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反思。在写法上,它继承了归乡文学的传统,以归乡的模式,突出中年还乡者在梦和现实中的挣扎,试图依靠回归故乡来寻找精神家园,并对乡村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进行了反思;在情感倾向上,它是对乡土抒情传统的回归,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依恋,抒发了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呈现了寻找心灵家园过程中的爱和痛。 相似文献
14.
陈冠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112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 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 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2月10日凌晨,多哈亚运会赛场,被誉为亚洲“蹦床女皇”的中国姑娘黄珊汕,以38.40分的成绩,毫无悬念地夺得亚运会女子蹦床冠军。这个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笑容的“蹦床女皇”,走下领奖台,第一个就把电话打给了妈妈…… 相似文献
16.
聂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3):3-6
姜贻斌是文学湘军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作家。他坚持草根叙事,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细腻的笔触伸入社会的细小事件,凸显现实的冷酷和沉重。与此前的创作相比,其长篇新作《火鲤鱼》透露出更温驯、更柔和、更温馨的基调,尽管仍然有残酷叙事,但残酷中有亮色,有温暖;尽管仍旧有尖利,有撕裂,但不再直接,不再那么疼痛。作为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作家,姜贻斌不断运用幻觉,不仅将幻觉的功能放大,而且将放大了的幻觉反复出现在文本的细节处,使读者产生了幸福的期望,也使文学彰显了更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7-64,85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8.
胡良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3):7-11
姜贻斌长篇小说《火鲤鱼》,运用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魔幻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乡村社会几十年发展变迁的美丽而宁静、喧嚣而忧伤的风俗画,表现了卑微乡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幸福的勇敢追寻,是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元末明初,沙州地区处于元朝察合台系后裔的统辖之下。洪武、永乐之间,蒙古在沙州地区的统治可能发生过明显断裂,新崛起的困即来家族归附明朝,成为沙州卫。然沙州卫实际存在的时间只有40余年。沙州卫内外矛盾的发展撕裂了统治集团,促使其被迫迁居内地,沙州卫实际废置。沙州卫降人先后经过甘肃河西走廊南山、山东东昌、南直隶,其记载最终消失于两广地区,是明代各类内迁案例中,迁徙次数最多、迁徙路线最远的一个。这一多次迁徙行为与明朝日趋保守的对内迁民族态度和政策改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导致原沙州卫降人群体屡次离散,逐渐融入内地社会之中。在明代内迁民族研究中,涉及中国南方不多,但借助沙州卫降人内迁线索可以勾连穿索其他南方内迁民族信息,充实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雅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1-35
永乐年间,由猛哥不花父子所执掌的毛怜卫并非"寄住毛怜卫",而是原把儿逊所领之毛怜卫的延续,毛怜卫的部众仍是居于图们江一带的兀良哈部,只是管理毛怜卫事的猛哥不花父子居于建州卫而已。"寄住毛怜卫"女真是指寄居于建州卫地方的原毛怜卫女真人,是毛怜卫郎卜儿罕所部于正统、天顺年间陆续迁至苏子河地区后,与建州三卫同居而形成的。"岐州卫"是"寄住毛怜卫"女真的核心部分,是"冒称卫名"的女真部落组织。"寄住毛怜卫"女真之所以出现于明廷的视野中则与明廷对女真朝贡的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