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提恒 《南都学坛》2001,21(5):118-118
一、意境是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 ,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 ,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花鸟画讲究境趣品味 ;而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情调和意境。所谓意境简单说就是“托物寄情 ,寓意于境” ,意与境渗透 ,情与境交融。中国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 ,决定了立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位置 ,意境是山水画的主体内容所在 ,“境非独谓景物 ,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的一个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会因地而成形 ,当转换场景和角度以后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一座山 ,有的如巨浪洪涛 ,有的则平沙浅濑 ;同样是…  相似文献   

2.
受老子取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整个审美体验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从而,“以天合天”,心物交融,最终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则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由此,则生成审美“意境”中的超然心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意境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画家们主要依借空间境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师外造化”、“师法自然”就是创造绘画意境的根本途径,画家们为了创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达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被引为诗学的概念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的学者和诗人对意境曾多有阐述:陆机称之为“情思”与“物境”相互交融;刘勰称之为“神与物游”;陈子昂和李白都称之为“兴寄”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享记》是以优美的意境和精巧的结构取胜的。尽管它的社会意义并不强烈,但它在艺术上却有着很高的成就。优美的意境《醉翁享记》的意境是“乐”。“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欧阳修正是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了情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笔者体会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优美的意境的。  相似文献   

7.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把意境的创构分为三层。第一层“直观感象的模写”即主体心灵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注重“动象”的表现 ,是主“实”的。第二层“活跃生命的传达”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 ,更注重虚境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和功用。在第三层“最高灵境的启示”中 ,他将中国传统意境理论提升到人生的境界 ,这就指归于一个更高层次的“实”了。  相似文献   

9.
郁沅在《武汉教育学院》2 0 0 1年第 4期撰文《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指出 ,审美感应理论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明清时期臻于成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审美感应理论成熟期的代表 ,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 ,石涛的“神遇”“迹化”论 ,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 ,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 ,互为补充 ,共同促进了审美感应理论的丰富与深入 :1.对审美主客体的本质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2 .用主客体感应的理论来透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要素 ,由此区分意象与意境的不同类型 ;3 .提出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  相似文献   

10.
杨朔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文清新隽永,深沉明朗,具有浓重的诗人气质。他的散文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托物寄情,追求意境,感情醇厚,用字精炼,结构精巧的优良传统,但又富有造新精神,带有深刻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调新颖,掩映多姿,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显示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杨朔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 第一,托物寄情,言微旨远,物我交融,意境相托,不断寻求诗情美与意境的创新。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是我国散文的传统,杨朔既有继承,更留意创新。“物”与“情”,他常在“情”字上谋取新意;“物”与“我”,他时时剖露出赤子之心。因之,他的散文题材细微(如蜜蜂、蚂蚁,茶花、红叶、海罗杉)而诗意醇厚,语不惊人(好比友人之间款款  相似文献   

11.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中国画有四个信条:“一曰师古人,二曰师造化,三曰读万卷书,四曰行万里路。”我国自唐宋以来的绘画皆是经过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的道路。临仿,即“师古人”之迹研究和分析前人笔墨的技巧。写生,即“师造化”对自然物象整体认识。创作,则是陶熔“师古人、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者,然后“中得心源”之举,但不只是临仿,亦不只是写生所能得之。  相似文献   

14.
意境生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意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强调境生象外,二是强调情景交融,三是立体考察,认为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意境不同于典型,其形象世界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理想性的基本特点。呈现意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境触发,二是内心浮现,三是妙手偶得。意境是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是全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审美感应理论的成熟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心物交感辩证统一的认识既深刻,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分别探讨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用感应理论来透视意象与意境的构成要素,指出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型的原因。审美感应理论还渗透到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6.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作为诗人和画家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善于“应物象法”、“经营位置”,注意构图的多层次和移步换景,而且也非常讲究“随类赋彩”、选择有色彩的字眼入诗,使“无形画”的诗歌趋于“有形”。同时,王维通过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等绘画技法和艺术手段的巧妙运用,创造了诗人和画家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美。由于此,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诗画混成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意境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核心和代表性成果。意境说在对意境的定义进行创新性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意境三层次结构论,将意境的内涵由"情、景交融"充实、提升为"情、景、悟(悟‘道’的体验)交融"。它创造性地给予意境以启示"真"的崭新、独特使命,升华了意境的内在精神品质;突破了古典诗学的意境理论,赋予意境以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现《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请趣各异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王国维,则是这一概念内涵明确化和规范化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的内涵把握及对具体作品的审美分析评价中关于“意境”的探究,表现出他对“意境”的认识,突破了前人,达到了一个高层次。唐代王昌龄《诗格》称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可算是最早在诗论专著中提出“意境”这个概念的。但这里的“意境”并非一个独立的专门术语,其与“物境”、“情境”相提并论,便可知王昌龄心目中的“意境”,与今天作为文学批评特定审美概念的“意境”内涵不尽相同,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意境”,实际上是包容着“物境”和“情境”的。王昌龄的“意境”说,应该是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魅力在于意境。而意境则是因情随景迁而生 ,因应目会心而出。诗歌的意境总体现着作为社会的人的诗人 ,其心境与自然界物景 (境 )的交融。诗歌意境是诗人赋予其笔下景物深沉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