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4日,成都伊顿国际学校校长Carol Hutchinson在学校中接受笔者专访。 “我有两个硕士学位,我大女儿也有两个,除此外她还即将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来自英国的“天才妈妈”Carol Hutchl RSOD,2012年8月刚到成都工作,担任成都伊顿国际学校校长。说她是“天才妈妈”,是因为她的大女儿Simone在9岁的时候,智商就达到了145。在教育自己女儿的同时,Carol还从事了教育工作数十年,现在她来到中国,希望把她的经验带给成都的年轻父母们。  相似文献   

2.
原本你深受领导赏识,可是因为他的出现,掩盖了你光芒,于是,你耿耿于怀;原本你为自己口才而感到骄傲,可是因为她的到来,使你显得笨嘴拙舌,于是,她成了你的眼中钉……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你“假想的敌人”,你虚构与放大了他对你的威胁,其实真正威胁你的是那只被你幻想出来“纸老虎”。怎样才能看清“纸老虎”的本来面目,走出“假想敌”的阴影呢?  相似文献   

3.
王波 《社区》2008,(1):40-42
因为对智障弟弟的爱,她创办了一所智障学校。渐渐地,她把照顾智障儿童当作自己的“使命”。在苦苦支撑8年之后,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社会的冷漠和遗忘,她选择了“投降”——  相似文献   

4.
一位海归女博士,回国后成为当地的“金领一族”,因此使整个家庭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女博士却因此心理失衡,觉得家庭现有的一切,都是她牺牲了宝贵的青春换来的,而她作为这个家庭的“功臣”,应该得到“补偿”,于是她频频更换情人,甚至嚣张地带着孩子去和情人约会最终,忍无可忍的丈夫将她活活掐死…  相似文献   

5.
“柯桥实验”,一个国家级教育实验课题。在她长达八年的实验过程中,开出了无数朵绚丽的教育改革之花。我们型塘中学首创的“四农教育”,就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在“柯桥实验”第二轮行将结束之际,让我们来回顾这朵教改之花的孕育开放过程,探讨她所以绚丽多彩的内在因素,展望她对农村教育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一、“四农教育”的形成“四农教育”,即“识农、爱农、学农、兴农教育”,形成于1990年。她一出现,就得到了柯桥教育实验领导小组的肯定、宣传和推广,在1991年上半年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并在《柯桥教育…  相似文献   

6.
退休职工王女士最近有点烦.“轻松”了快3年的她,近半年来又遇上“麻烦”了。不好启齿的她这天向老友许女士咨询:许女士说:“这是好事呀,听说这个‘麻烦’与激素分泌有关,说明你‘返老还童’啦!”“啥?返老还童?!”王女士将信将疑?幸好女儿小红从护理学校毕业后,回家探亲。听说妈妈的“烦心事”,根据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黑丁  霜凌 《百姓生活》2012,(9):13-14
2011年12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一女子为钓“金龟婿”,编造了公务员身份:为了保住表面光鲜的婚姻,不惜铤而走险诈骗闺密。案发后,不仅闺密与她对簿公堂,就连她引以为傲的丈夫也向法庭举证她的诈骗行径。她费尽心机设下的“连环套”,未能保住婚姻,反而“套”住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叶秋 《金陵瞭望》2005,(15):16-16
她是余姚的一位民营企业家,4年来每年出资2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余姚籍高校生。她唯一的要求是,受助者签订一份“道义还款协议”,待有偿还能力时把还款用于资助别的贫困生。她一直很神秘,不肯透露姓名,只说自己叫“于遥”。  相似文献   

9.
朱文龙 《社区》2013,(30):40-41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句朴实的话都温暖着百姓的心;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感动着社区的居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衷心爱戴,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她是“社区110”“当代活雷锋”,她就是江西省丰城市剑南街道东郊社区代主任胡萍,发生在她身上的社区故事,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0.
闵保森 《新少年》2009,(11):38-38
吴可谓老师很有威严,两眼总是瞪得溜圆,与她黑色的衣服十分般配。其实,她更明显的标志是那张“连珠炮”似的嘴,所以,她得了个外号:“快嘴儿吴”。  相似文献   

11.
《男女内参》极少讨论书的内容那一句句风格独特的”网签“,完全是作者和粉丝的个性化交流。她借助微博的属隆让更多的读者产生了购买的欲望. 6月的一天,未经实名认证的网络名人“不加V”在微博上说了一句,“下面开始卖书”后,她的22万粉丝,见识了她刷屏的能力。泡微博的人大概郜知道,“不加V”还有一个更著名的ID:木子美、因文章风格大胆另类,这位当年以《遗情书》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致最后成为禁书作家的争议人物,这次颇为“小清新”地出了一本《男女内参》。  相似文献   

12.
说余秀华是“农民诗人”,并不完全贴切,准确地说她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写诗写得很不错的农村诗人;她最让人关注的是情诗,譬如,她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人们可能觉得“生猛”了些,但这对于余秀华来说是出于她的切身体验,诗是真实感人的,它没有装腔作势,它直率,甚至可以说天真,余秀华的真爱包括情爱和性爱,她想象中的爱以及写出来的情诗非常真实动人;余秀华是有写诗“天分”的,大家应该对余秀华多些包容。  相似文献   

13.
刘丽华 《社区》2011,(18):63-63
老婆爱写博客,不知从何时起,她喜欢给博文配上照片,美其名日“图文并茂”。于是,家中的卡片机成了她的宠儿,没事时就见她左拍拍右拍拍,有时还逼着我给她P图。老婆的博文,除了一些伤春悲秋的内心独自,更多的是“晒”幸福。  相似文献   

14.
“小馋妮”     
三舅有一个女儿,名叫宋海锦。她今年4岁,个子不高,长得可壮实了。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见啥吃啥,可馋了!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小馋妮”。  相似文献   

15.
李思意 《山西老年》2011,(10):30-30
结婚后,我才知道婆婆是党员,她虽然已经退休了,却还是成天忙得乐呵呵的,简直就是翻版的“闲人马大姐”。她组织小区里的老人们成立了“夕阳红协会”,名头似乎挺大,说白了其实就是老人们的活动,这样一来,消除了他们的孤独;哪家小俩口拌嘴了,哪户婆媳红脸了,婆婆也不闲着,总是充当“和事佬”,去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这几天萍同学怎么了?没有精神,魂不守舍的,有事吧?”开学不久科任教师便向我述说此事。其实,我也觉得她有些不正常:上课不注意听讲,常发困;有时目光呆滞,时常凝视;有时埋头浅笑,有时目光偷瞥。噢,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早恋”吧。初当班主任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俩会进入这样的“角色”——萍同学是刚从城里二中转来的,她活泼漂亮,成绩较好,爱好广泛,  相似文献   

17.
骊歌 《人生与伴侣》2010,(12):16-17
有人说,她是特别幸运的人,容貌姣好、家境殷实,北京电影学院的骄子,第一次接戏就与4个帅哥对戏,而且首次亮相就出现在湖南卫视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也有人说,她的幸运重叠着很多“不幸”——“山寨”和“雷”的标签,从开机到播出,两年来始终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8.
尽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杨慧珠博士已在工程力学理论及应用领域里做出了许多为同行称道的业绩,却一再不敢称自己为科学家,自称只不过是教工程的老师,是只懂某一领域的“专”家。她不愿让她的朋友称她“杨教授”,“老师”就可以了,她更希望大家宣呼她的名宇“杨慧珠”。自幼多才多艺的杨慧上大学时出人意料的上了理工科。但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道位机械工程博士取得很大成绣之後,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回到母校的母校1957年底,杨慧珠出生於台湾省新竹市。从她降生开始,笃倍基督的父母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他们给她起名为——慧珠,便…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中,卡拉的“逃离”是对男权话语下自身需要无法满足的环境的逃离,并企图重建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环境。然而作为女性,要完成这一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卡拉最终体验到女权主义导致的人格分裂的悲剧境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出走”的她而言,基本生理需求、安全和归属感都面临危机,自我实现需求就不再那么重要。最终“约拿情结”占领了她的身心,她拒绝了解救者的指引,再次回到丈夫的身边。家庭环境造就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依靠别人来解救自己,自己都不会答应。在一切都显得无药可救的时刻,小说最后“出走”又“归来”的山羊充当了他们共同的神域,和他们发生了某种精神上联系,就像自然与灵性一样。使他们最终勘破人性造就的幻象,摆脱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直接体验自身内在的神性,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长久以来的无谓争吵也烟消云散,彼此释然,找到了自我的本真,从根本上结束女性内心旷日持久的“逃离”,走向了更好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20.
成绩好什么都好 童年时代的甘婷婷生活在父母单位的大院子里,父母对她的教育是开放式的,虽然严格但从不干涉她的个人世界,让她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一次数学考了79分,她本想瞒着父母,可是因为当时的“演技”不好,最后还是被父母发现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