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差异,每个民族其先民对世间万物何以形成都有自己的解释。如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就有:汉族:女朗传黄土造人;侗族:葫芦或山洞孕育人;纳西族:蛋孵抱出人……不论哪个民族都有一个观念,即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由一个至高无尚的神在主宰,而对这神的解释却又干差万别。下面仅以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祖先对神的理解为例分析一下南北民族神话传说中“主神”之地位.《牡帕密帕》是技站族一部古老的创世史诗。全诗共分三部分:造天造地、造物造人、生活下去。前两部分用浓厚的浪漫主义表现手…  相似文献   

2.
储蓄冬天     
张宏宇 《社区》2012,(5):23-23
今冬的第一雪下得纷纷扬扬,熟悉的冬天随着这场雪悄然而至。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有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冬天虽然寒冷,但冬天却是贮藏的好时光。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世间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天是万物储蓄、润养的季节。  相似文献   

3.
海岩 《社区》2010,(26):30-30
觉——相信自己是幸福的.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羡慕那些已经无法追逐到的或者是注定要失去的,珍惜此刻的.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那么,幸福就一定会茂盛得如同春天那漫山遍野的花儿了。  相似文献   

4.
生死问题在彝族古典自然哲学中?从本体认识论到辩证法都肯定世间万物包括人类有生死?认为自然界生命乃至人 类的存在?是一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依而对立统一?而全人类的生与死观念是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人类社会历 史进程的生活写照和生活缩影?反映和再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个体生命生与死是灵魂崇拜和祖 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反映和说明了“生是死的前奏?死是生的转折”的生死轮回观? 彝族对人类生死现象的认识?不只有唯心 主义的人类生死观?同时也含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种相互并存?也相互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5.
世间万物,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都具有感恩之心,这是一种灵性,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感恩就像一道闪亮的光芒,驱散黑暗与凄冷,照亮茫茫夜空,温暖着世情百态。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是生命的答谢,是温情的延续,也是善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想起当年的“酋长”──人类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一席谈丁海斌人类的群体组织规模由小到大,它的终极形式是否趋向全球化?在人类群体组织演变过程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和通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间万物,都有同类相"聚"的...  相似文献   

7.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中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一语出自《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放弃了主体地位,服从于自然万物的规律,充当它们的辅佐者,那么,世间万物都是有用、有价值的,没有什么应该被抛弃。但是现代人忘记了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8.
青海蒙古族的原始崇拜及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深感宇宙天地是世间万物之恩威父母,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生存发展之摇篮,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崇高礼物,绝对不能任意践踏和伤害。因此,他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积极加以保护和利用,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病厄之危—道业未成"构成阳明学者罗念庵生命际遇中悲凉沉重的精神情结。与宋儒避谈生死、顺任生死、侧重世间人伦道德所不同的是,阳明学者明确将"体证心体—超越生死"视为同一主题,完成了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学理念,这也是念庵以潜心体道来对抗疾病死亡之厄的思想背景。另一方面,因儒道同源的一致性以及念庵与道家的亲缘关系,其终极关怀呈现为一体两面:儒家万物一体的现世关切和道家忘情忘世的生死关切相互交融,构成罗念庵独特的"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赵伟 《东方论坛》2021,(6):111-121
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人观察、思考与企图解决的对象.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提出万物是由"天""道"等所孕育并生出,尽管现实世界中的万物有生皆有死,却认为万物没有随着形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而是认为生命在不停地进行着流转与循环.古人从万物之生及有生皆有死中引申出平等观念,并竭力阐释着存在着差异的个人一方面在"生"的本源上是平等的,一方面通过遵守、修行或提升某些因素(如"德")向本源的平等或集体的平等靠拢.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与平等观念,尽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却仍可以视为等级社会秩序中依然存在着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弄堂深处,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背后的“暗”;主人公是生于弄堂长于弄堂,即使到“繁华”里走了一遭,到头来还是归于弄堂死于弄堂——繁华只是旧梦。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大不相同,流行光影中“繁华”、“风月”成为上海的内核,在视觉的声色享受中谁还记得王安忆那个真实的上海?本文力图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电影文本差异性的比较,拨开迷雾看到一个与流行相去甚远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2.
幸福像花儿一样开了,有时也会像花儿一样凋谢,世间万物总难完美,何况爱情,佛说,拈花一笑,如能拥有如此花儿一般美好的感情,便是入十八层地狱,也能微笑了。  相似文献   

13.
生与死     
人们用各种方法来划分世间万物。把万物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是最基本的划分之一。在自然秩序中,有生命的事物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生命这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至少就观察到的而言是如此。从表面上来看,在有生命的树和石头之间,或在片刻以前还活着的动物和现已死  相似文献   

14.
肖来青 《新天地》2011,(6):104-104
任何单个的生命原本都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源自万物,容纳万物,又不断融入万物之中。生命在万物中,万物亦在生命中。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与常人认同的那些生命(有机生命)相互交换与相互转化着。不仅人类、鸟兽、草木等这些人们普遍认同的有机生命,水、石头、山川、地球、宇宙等无不包含生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水的启示     
水,清澈、通透、晶莹,它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它。我喜欢水,喜欢它富于形式的存在方式,喜欢它给予我绵绵的遐思和感悟。它教会了我丰富的人生哲理,点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可它是五光十色的。青山在他的怀中,他就成了绿;落日在他怀中,他就成了红;而那江心的秋月,洁  相似文献   

16.
潘火庆 《社区》2014,(32):4-4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善于读万卷书又勤于行万里路的求学者,心胸开阔、视野拓宽,目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书:竹帛是书、山水是书、玉石是书、虫鱼是书、花鸟是书、风土人情也是书。一般人只博览有字之书,却对这些无字之书视而不读;只听到琴弦之声,却听不见天地弥漫无弦之音。  相似文献   

17.
题目设计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的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张冬青 《社区》2013,(14):26-26
“舍得”本源于佛语,出自《了凡四训》。“舍”者,实无所舍;“得”者,亦无所得,合谓“舍得”。用俗语讲,“舍得”指的是世间万物均在舍与得之中达到一种平衡,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末,是一个永无止息的相互制衡的循环。“舍得”之妙,妙在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里,都有一个制造世间万物的造物主。现代科学证明,世间的生物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因此神造万物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生命究竟可不可以制造出来呢?随着基因科学的逐步发展,一些生物学家也企图成为造物主,开始在实验室里制造生命。近年来,人造细胞和人造细菌都获得成功,基因科学狂人文特尔甚至开始为自己的“造物术”申请专利。  相似文献   

20.
这世间有太多熟悉的离别场面:亲人离世,生死一别;女儿出嫁,父亲痛哭;情侣分手,种种不舍;分居两地,诸多牵挂……离别意味着情感的分离、距离的遥远,甚至是彼此永远不再相见。总有一些离别,会让你哭干眼泪,会让你遗憾终生,也会激励你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