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生成人,要在“交往”中进行。“交往理性”是一种包含“公共交往”和“个体交往”的双重交往行为。即,“教育交往”首先从根本上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公共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着力点;其次才是由人的主观努力、意志来承担的“个体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篮球攻防战术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比较了“移动进攻”和“以球为主,人、球、区三位一体的防守”战术体系的优缺点,提出了“以球为主,人、球、区三位一体的防守”战术原则与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有其 特殊的伦理文化环境 韦伯认为,西方的劳动制度是理 性的,西方之外则不存在。理性主义劳 动制度的具体特徵之一是科层制。在 这种制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确 定的规章制度所决定,人们之间的工 作交往不需要也不会有多少感情投入。 这种特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普遍化”了。在这种社会中,甲与乙 打交道时,甲不是与乙这个具体的人 交往,而是与乙所代表的职务交往,职 务关系成了甲与乙的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具有普遍性的形态或形式,即它已 被“抽象”…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果中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教育是从“知识”到“生命”的交往和传播。因科技理性当道,课堂教学呈现“知识”型传播现象,即:忠诚于知识,却背弃了人的需要;表演精彩,却忽视了受众;追求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创造性;体现了科技体制理性,却没有了精神交往。目前,它渐渐占领了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提倡“生命”型课堂传播,它传播的是传受双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形成主体与文化的意义交流关系,即精神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他比较分析了交往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的区别,突出了交往行为的特殊地位。内在于交往行为之中的合理性是语言性、互主体性、程序性、可误性、开放性,这有别于传统的意识理性,体现了哈贝马斯对理性的重建。“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补充概念,是从行为理论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桥梁,这一对范畴的提出表明了哈贝马斯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对西方社会的诊断是交往理论社会批判实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李晓 《人生与伴侣》2008,(12):68-68
其实,美丑、好坏、输赢、愚智与成败……都是一个个标签,是我们为人所下的注解。这恐怕是现代快节奏生活步调下的产物了。它畅行,是因这样与人交往,省力。一旦把人按着标签归档,我们便可借用一些“归档”的感觉来相待。我们好似不再付得起时间与工夫来从头认识一个人了。于是一个个标签出笼:“输家”、“找麻烦的”、“扶不起的阿斗”、“野心家”、“没出息”、“放荡”、“骗子”、“残疾”……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的核心范畴。他将交往视为真正的存在,标志着生存—超越者关系,交往获得了本体论上的意义。他从交往视界出发,界定了教育的内涵,反对训练与控制的教育方法,提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并强调教育要加强历史的交往,赋予大学展开“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任务。目前,中国大学存在主体性失衡与主体间性失落的问题,促进“交往”成为中国大学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篮球训练应该注重“人球并重”、“整体训练”、“组合训练”的原则,质量互变与度的把握原则也是苦练加巧练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分析和处理篮球攻防战术教学训练中对立双方的利弊得失、综合与特长、速度与高度等问题,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交往形态演进的规律性。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交往形态表征着人的发展状态,人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继而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总体交往水平和发展状态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交往范围需进一步拓展、交往层次需进一步深化、交往异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促进人的交往的不断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3.
从“交往理性”向度,律师会见权是辩护律师及被指控人沟通和辩护的一种诉讼权利。律师会见行为本质是一种“交往行为”,首先,它使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成为可能,从刑事辩护和人权保障作为一种文化的高度,它“继承和更新了文化传统”;其次,它主要靠“语言调整行为”,创立了辩护律师与被指控人之间、控辩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连带关系”;再次,它使整个刑事诉讼秩序得以规范化和社会化,并促成一种“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4.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囿于自然科学和生存论的狭隘视界,空间的源始本质长期以来被遮蔽了,因此为了获得对空间源始本质的洞见,就必须首先打破外在于人的广延空间观和生存论空间观。而且唯有超越科学和生存论进入到广大悉备的交往论领域,并对其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考察,对空间源始本质的领会才是可能的,亦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属人的空间即交往空间观。在物理学意义上,广延就是空间;而人是有身体的,身体是有广延的,那么人也就是有空间的。处在空间中的人,是一种“在宇宙中交往—共存”的共在,当场性是他的基本特性。人在宇宙中的共存和交往是通过他向自身最极限的共可能性———“界限”的聚集而成为可能的。在向聚集的敞开中,人成为“空虚”的存在,并在空虚(动词)着的敞开中,人自身给出自身以空间———处所、位置和形体  相似文献   

17.
交往式教育的核心在于用“交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道精神来观照教育过程 ,认识教育过程 ,来拓展教育的视界 ,强调教育中的民主和平等。“交往”并不是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交往”意义的简单重复 ,而是赋予了时代内涵———人的主体性和人道原则。  相似文献   

18.
伦理秩序是一种具有客观交往规则的关系结构,交往规则内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被认为“虚拟实存”的赛博空间改变了“实际实存”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它不但重现并重构了熟人关系,而且密切了陌生人之间的联结 源于网络社交的赛博空间伦理秩序由此萌生,它凸显交往自由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已渗透和影响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一切具体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着想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兰分地”呢? 原来,在我国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帝王,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地,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是一亩兰分。  相似文献   

20.
职场常规     
杨庆 《今日南国》2013,(10):20-20
与人交往,从学会握手开始。,握手的时候,可以多握一会儿,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不必什么都用“我”作主语,很多时候人们更关心的是“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打车的时候,请抢先坐在司机旁边,长远来看,你是不会吃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