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学中,教士形象经历了一条复杂变化的轨迹,成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一类尴尬群体。总的说其特征是由歌颂意义的“灵魂导师”变成了批判意义的渎神先锋,这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结果。而能为世俗与宗教共同接受的另一类“好教士”则体现着西方现代社会对道义与理想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蓬勃的文艺思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和中国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二者有同有异 ,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国内史学界对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看法认为从13世纪时西方已跃居在中国之前;另一种主张是18世纪时中国不比西方落后,并以当时农产总值及养活了世界1/3人口为例证;第三种意见是主张欧洲文艺复兴前中国领先于西方,而文艺复兴后中国落后于西欧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和扩大.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中国同西方的比较,应该说,中西之间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从文艺复兴后期开始拉开并日益扩大的.西欧历史的关键性转折始于欧州文艺复兴运动.对鸦片战争前50~100年中国康雍乾"盛世"隐伏的根本危机和历史教训应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札记书(commonplace book)是西方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曾经在历史上,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今天依然是活生生的存在。札记书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基本的教育工具,文艺复兴时期手稿札记书的内容和形制都受到了印刷文化的影响。札记书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梳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手稿札记书和印本札记书的传统,阐明伊拉斯谟对札记书传统的巨大影响,为推进中国学术界对札记书的认知和研究颇有价值。比较值得注意的札记书研究方向有:札记书文化,西方札记书与中国类书的比较,钱钟书的札记式写作等。  相似文献   

5.
“裹足”与“箍腰”分别是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风行的时尚行为。由此中国风靡“三寸金莲”,而西方出现了“塑身内衣”,虽然给女性的肉体上带来很大的痛苦却极为流行。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设计文化的分析开始,着意于引出其流行背后的原因,并对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审美、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用物发展趋向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明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时期。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历史层累相因,发展变异,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至此多臻成熟,社会经济总量亦庞大可观,或呈纷繁复杂面貌。各自来看,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使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西方戏剧与中国有了更广泛层面的接触。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西方戏剧的接受,是因为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掀起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戏剧的接受,应被视为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它也现实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文学术界把西文绝对主义误译为专制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应该纠正。中西历史是不同文明孕育的结果,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路径,不能被简单地割裂、误植。西方转型时期的绝对主义政权在君主肆意施政能力和权力体系的生命力等方面均不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专制体制相对等。  相似文献   

10.
在福柯的思想中,认识型是与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事件,福柯将它与权力、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人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本文以<词与物>一书的考古学式的历史分期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进而对福柯的认识型理论进行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如何建设法治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从西方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来看,西方法治建设能够取得成功,其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法律信仰在西方确立。也就是说,对法律的信仰深深的烙印在西方人的心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刻在铜柱上一样,即使是经历风风雨雨,依然能够支撑人民对法律的这种不灭的信念。西方人为什么会相信法律?法律为什么能够成为西方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与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神学有着莫大的关系。5世纪时期,罗…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运动处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本身就涉及对古典的批判与继承问题,即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时期是西方美术史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一些天才的艺术家留下了闻名于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科学学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有文献资料可查的文艺学历史,都历经了二千多年。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萌生于先秦两汉,经过魏晋到宋元漫长的发展深化期,总结于明清。西方文艺学肇始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其间经过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时期,  相似文献   

14.
胡适有"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之称.他是明确把中国新文化运动比附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人,并参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变革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而在人的觉醒,文化的复兴与创造等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之精神.  相似文献   

15.
要深刻揭示和认识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发展规律,必须对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基本理念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近代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重大的社会思想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福利思想的出现、形成、理念的演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思想也正经历着剧烈变化.因此,认清西方思想变革对福利思想的影响和推动,对于认清我国福利事业发展历史阶段,树立正确的福利理念和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转型.这样的大转型若没有相应的伦理观念转换为其支持,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不可能具有正当性.基于上述立场,笔者从历史维度考察了市场经济在西方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道德伦理的转换.通过考察,指出市场经济在西方兴起时,伦理观在宗教、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都经历过转换,并非只有宗教伦理发生过转换,又阐述了宗教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的转换在市场经济确立中各自发挥的独特作用,并得出基本结论:伦理观念与时俱进的转换是市场经济在西方顺利兴起和健康发展的内在保证.  相似文献   

17.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使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它的影响和冲击,远不只是在经济生活领域,而是震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任何社会和民族在其经历社会转型时期,都会...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元前6—4世纪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思想界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昏暗的政治生活和动荡的社会现实,又给人们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授徒讲学、学派林立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术研究的高潮。当时,对人的问题进行探索的思想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苟子等人,他们丰富和发展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本思想,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入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但人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转型所提供的资源,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文化对这种文学的变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目的性,又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于对个人主义的排斥和对群体观念的认同等内在精神,究其历史文化的原因,我们很难否认与儒家的历史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与儒家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善的优先性等文化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批判甚至企图扫荡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倒退;那些拒斥变革、死守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断裂。可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倒退;历史也永远不会跳跃,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