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2.
2007年,第一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青年研究30年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溯,对青年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以理性分析。在这次研讨会举办前后,《当代青年研究》刊登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研究理论反思的专题论文,使得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界的理论回顾和思考年。时隔两年之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第二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是对青年研究进行深度反思中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3.
从成年礼的社会学分析看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会对我们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青年研究要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应该确立它的学科地位。青年研究应建立在法学门类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青年基础理论研究应以社会学理论为旨归,以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青年研究为基础,以宗教学、历史学、法学、民俗学等学科青年研究的资料为条件,加强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研究》2009,(6):F0004-F0004
《当代青年研究》坚持“研究青年、发现青年、发展青年”的宗旨,以其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是青年研究理论探索的阵地和平台。我们真诚希望同青年理论工作者一道,为我国青年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排规范,进一步提高来稿编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请广大作者在投稿时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研究》2009,(5):F0004-F0004
《当代青年研究》坚持“研究青年、发现青年、发展青年”的宗旨,以其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是青年研究理论探索的阵地和平台。我们真诚希望同青年理论工作者一道,为我国青年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排规范,进一步提高来稿编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请广大作者在投稿时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6.
起步于80年代初的中国青年研究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我们曾有过创业的喜悦,也尝到了徘徊的苦恼。当历史已跨进90年代,认真总结和冷静反思十年研究得与失,是十分必要的。青年研究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存,它必然会朝着其自身的逻辑基线延伸、发展,80年代中期“青年学科化”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界的某种自觉意识。近年来有学者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青年文化研究的必然性在我国,科学地研究青年,也就是将青年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理论研究的历史较短,七十年代末期以前,青年研究只是一般性的工作研究,而且主要偏重于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七十年代末期以后,随着青年问题的普遍化和尖锐化(当时的青年问题有:“民主”青年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年就业问题、青年信仰危机问题、知青返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发自于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变革,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嬗变。青年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步进行,相伴相随,而“青年一代进入自立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具有两个侧面:青年的社会化与社会的青年化”①。因此,如何分析目前社会的青年化趋势,如何使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成为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应予关注的重要课题。一、对社会青年代的还把社会的青年化趋势由来已久,从古代社会没有“青年”概念到近代青年群体的形成,从传统的青年“边际人”的参与到现代的青年社会的形成正在预示着,社会青…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区”,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变革较快,具有许多开拓、创新的特点。相应地,广东青年研究也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崛起,产生许多富有特色的理论成果,成为国内青年学科建设和青年实证研究的一支劲旅。当前广东青年研究的格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广东青年研究走向稳健、走向深入,依托主要研究教学机构,形成各有特色、互相补充的格局。其一、以课题研究为主,这是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的特色。作为团省委属下的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完成团省委及上级部门布置的课题的职责。近年来,他们开展了青少年犯罪研…  相似文献   

11.
3月26日至28日,国内首次召开的亚洲青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上海市政府教委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青联的领导王荣华、严谨、夏禹龙、王仲伟,中国青年犯罪学会会长张黎群等来自国内外的60余名学者就“现代化与青年”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是国际社会学协会青年社会学委员会(ISA—RC34),也是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青联、上海青年报在亚洲地区召开的一次成功的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必须具备史、论与方法这三项基本条件。在今天,青年社会学作为青年研究学科建设领域的主流,我们理应把青年社会学史的研究尽早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有当我们完整地清晰地勾勒出青年社会学发展的线索,科学地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才能使青年社会学本身不断地走向成熟。弥补青年社会学前学科阶段的“盲点”心理学、教育学对青年期或青年的研究,为青年社会学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的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割断的。我们把前者看成青年社会学建设的前学科阶段。研究青年社会学史,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对青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在重塑人的概念方面所提出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其对青年和青年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和深度介入,则直接将青年研究引入复杂性视域。青年猴、青春化、青少年阶级,是莫兰提出的关于青年问题的三个相互联结的概念,或可称之为三个“青年假说”,其中蕴涵的认识价值对青年研究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并借鉴、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青年就业问题.而研究起点则源于一项关于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由“啃老”现象引起的代际经济矛盾及其化解成为本文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点。“啃老”行为的直接表现即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未就业,本文由此拓展研究,从青年就业群体的微观主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就业进入的多样化因素,并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多层次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思考,最终建议社会对各种原因形成的青年未就业现象在态度上予以包容,在政策上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6.
一、青年研究领域中建立青年学的必要性如何? 青年学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我以为,在青年研究领域中主张建立一门“青年学”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这表现在:①随着现代化的深入,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群体的主导价值是万万不可再漠然视之的了。②已经确立的青年心理学等学科由于只侧重对作为个体的青年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入队、入团、入党,是高校青年学生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在把握“人生三部曲”的基础上,应完善机制,做好高校青年学生“人生三部曲”的有机衔接,同时强化价值追求,增强高校青年学生“人生三部曲”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8.
青年过渡是指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事件,并不都是平稳、顺利完成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这些变异的主要社会因素是什么?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秩序的影响又如何?鉴于目前的青年研究大多集中在青年期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本文认为应该更加关注青年由结尾时期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青年过渡研究应该着重考察社会变化如何影响青年过渡?有哪些理论和概念适用于理解青年过渡?我国对青年过渡的安排具有哪些特点?这些安排是在复制社会不平等还是在减少社会不平等?国家关于青年的政策是否为青年提供了良好的过渡安排?本文旨在对这一过渡过程提出一个浅显的社会学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9.
青年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和魅力的领域,它在国际上是一门“显学”。因为青年的天性、特质是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相通的。从近代革命、文化变迁与世代进步的角度看,青年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你要研究中国社会,首先需从研究青年入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代群与社会运动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即在某一特定时期,青年问题往往同样可能转显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问题。譬如像五四青年运动与全民运动的结合;譬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青年中所出现的“高考热”、“读书热”、“科技热”…….从中,你可以发现,青年总是改革最大的承受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热点也总是首先在青年代群身上敏感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成立于1968年,是国际范围内较早成立的青年研究专门机构、并且是在青年研究领域内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今年9月14日,中国与罗马尼亚青年研究双边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罗方参加的有全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马林·曼诺列斯库、该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乔治·巴兹里亚德。中方参加讨论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以及上海、四川、广东青少年研究所的代表。中罗两国的双边学术讨论是第一次举行,它标志着两国青少年研究的交流、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里我们将罗方代表在会上所作的几次报告,经整理后以“世界青年研究的若干问题”为题刊登如下。下期我们还将继续刊登“罗马尼亚青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