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母亲63岁生日,我们一家三口回家为老人祝寿。母亲拿出一叠照片让我看,没想到这照片上舞姿优美、光彩照人的男女主人公竟是年迈的父母!照片上母亲穿着她自己缝制的镶着羽毛边的白色舞裙,很有专业舞蹈演员的气势。  相似文献   

2.
朱成玉 《社区》2008,(32):24-24
母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母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从不含糊。记得有一次,她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母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3.
都说啃老这事挺不可取,但我最近却琢磨出另外一个理儿,啃老是不是要得,关键得看怎么啃。原先有个同事,常常差使她父亲干这干那,平日接送孩子,下雨天给送伞,想吃什么了,就打电话让她爸去买去做,有时还会让她爸送午饭……看到老人家拎着个饭盒,大声喊她,我们都笑她啃老啃到了家。有一次,同事几个又说笑,拿她开涮,那同事说,她啃老是有原因的,其实就是想让老人有点事做,过得充实一些。因为老人退休后就一直很无聊,至她母亲去世,更显落落寡合。  相似文献   

4.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5.
社会效益日渐显现在漪汾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记者邂逅了一位原姓老人,他是本刊的一位作者,曾经专门到杂志社送过稿子,所以就认识了。他今年80岁,老伴去世后,每天中午,女儿都要从单位跑回家给他做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上班,时间很紧张。自从中心开办以后,老原便到中心解决午餐,他的女儿再也不用急急忙忙往家赶。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多好啊,每天饭菜不重样,吃完饭,把餐具一放,就可以回家了,多省事。这里还有一样最好,能交好多朋友。以前,住在一个楼上也不认识,不  相似文献   

6.
退休后尽孝     
1994年退休,此时母亲已经87岁高龄。当时有的同志劝我下海经商,增加点经济收入,弥补生活上的困难。我想,过去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和母亲在一起团聚,欠母亲的太多,现在母亲需要有人照顾,做儿子的应该在母亲身旁尽一尽孝道。因此我决定哪儿也不去,回家孝敬母亲。 我退休时母亲身体还很健康,行走自如,眼不花,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回到老人身边我每天早晚为母亲煮上两碗奶粉,一日三餐和母亲同桌,并和她聊聊天,母亲感到很开心。  相似文献   

7.
爱家 《社区》2009,(15):21-22
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都是属于母亲的节日。在此之前,一些年轻人就已经早早地开始谋划着为自己的母亲送上一份心仪的礼物。但是,这几年来,“送什么礼物给母亲”越来越让子女们头疼,有时候花高价买来的礼物却遭来母亲的一顿埋怨,说子女乱花钱;也有的母亲明确地向子女表明“什么都不要买,这个节过不过都行”。本来是想买礼物讨老人欢喜,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那么,这个节到底应该买啥样的礼物呢?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则启事,阿刚眼睛一亮:“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阿刚想,这个地方太适合自己目前的需要了。于是,他立刻给发启事的老人打了电话。 按照老人提供的地址,阿刚敲开了老人的门。两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迎接了他。 女主人眼圈发红,声音颤抖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阿刚觉得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猛地撞了一下,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 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家里”。“母亲拍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渐…  相似文献   

9.
文明 《山西老年》2014,(3):28-28
王淑萍,62岁,2001年从运城市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自己的五位老人去世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身边的老人身上。她传承母亲乐善好施的美德,邻居或街巷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只要她知道了,就一定去帮一帮。平日里陪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送过去。经她照顾的老人去世了,她就又另找目标。当她得知一位80多岁的范阿姨是独居老人时,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社区》2005,(4)
谁来救救我的母亲很感谢《社区》杂志来关注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我母亲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去年在住院期间,她在医院被满世界的绿脓菌感染,成为一位抗药性很强的老病人。去年7月出院以后,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可是现在,她旧病复发,不断地咳嗽、气喘,经常透不过气来。我们不愿在大冷天冒着交叉感染的危险,送她到医院去治疗(这样做无疑会使老人早早地离去),可不去医院,医生见不到病人,又不能开处方药。但医院坚持按规矩办事。我们只好反复去医院协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拿些一般药品维持我母亲的生命,坚持到春暖花开能出门时再让她上医院治疗。…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这么多年过去了,总有一件小事萦绕在我的心头。“文革”初期,时任北京十一中学校长的母亲被红卫兵关在北京十一中学里批斗。年幼的我送衣服时,红卫兵们开恩让她回家一  相似文献   

12.
杨学友 《老友》2012,(3):54-54
编辑同志:我母亲今年72岁,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我从一家政服务公司雇用保姆张某照顾我母亲。可我最近回家看望老人,发现母亲脸上有几处青淤和伤痕,保姆说是蚊子叮咬的。后经安装的录像设备查看视频发现,只因保姆喂饭时老人不小心弄脏衣服.保姆张某就不停地打骂老人。老人因遭受打骂,时常出现精神紧张抑郁,身体每况愈下。对此,我该如何维权?  相似文献   

13.
小区门口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卖菜老人。天冷了,他在寒风中瑟缩着,风吹动了他灰白的头发,看上去很沧桑。每天傍晚,我都看到邻居张姐去老人那里买菜。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常常和张姐一同上电梯。连续好几天,她都买了一大堆菜。我好奇地问:"每天都买这么多菜,吃得了吗?"她笑笑说:"我是为了让卖菜的老人早点回家,吃不了给别人分分就行了。"我听了心里暖融融的,真是个好心人。那次,我和张姐一起到老人那里  相似文献   

14.
印象之中父母是从来都过生日的,所以父亲的生日底是哪一天我的确不记得。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天,单位里要我填写一份履表,上面有一栏竟要求完整填写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出生月日,我只好打电话给母亲把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生日一一问清楚。这时我忽发现,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日,他养育了我20多年,还从未送过他一样东西,现我已经开始自己挣钱了,应对父亲表表心意了。给父亲买什么好呢?想想去,还是决定给他买一支克笔。父亲是摇笔杆的,在位要写材料,回家又要写章,几乎是一天都离不开的,可是插在他上衣口袋的,却总是那么一支老掉牙塑料壳钢笔…  相似文献   

15.
上周,我们大学同学聚会。席间,当年的班长说到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共鸣。班长的母亲住在城南,班长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母亲。老人家平日不擅与邻居们交流,一次老人所在的社区办邻居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生日     
母亲是农村妇女,做惯了粗活,平时做事也是粗粗拉拉的。但母亲也有心细的地方,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很清楚。我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每次生日前,母亲总会送些她亲自烧的菜给我们吃。  相似文献   

17.
周末,坐火车回家,在车上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老夫妇雇请了一位保姆。那是一位下岗的女工,丈夫也是位普通工人,日子过得很紧,为帮丈夫减轻一点负担,来到老人家里做保  相似文献   

18.
蕊红 《山西老年》2014,(5):66-66
赵大爷是个独居的空巢老人。前年中秋节,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回国探亲,见独居的父亲很是孤独,便给老人买了一只小猫陪伴老人。那只三花猫漂亮又乖巧,老人一见就喜欢上了。于是,赵大爷给小猫起名"花花",日常生活中,他对花花照顾有加,很是宠爱。  相似文献   

19.
回到老家,母亲早已迎在路口。拉过母亲的手,我习惯性地,又略带程式化地问了句:"我爹呢?"母亲嘴角一扬,笑意盎然:"听说你要回家,他非要去刨些红薯让你尝尝鲜。这不,早饭也没吃完,就急着下地了。"我打小就爱吃红薯。看来,父亲又是一如往年,去打捞我那点念想儿了。母亲照旧忙着做手擀面,我略显生疏地在灶前忙乱。面条做好,父亲扛着一袋红薯回院。饭罢,稍话家常,我便要回城。父亲忙着挑捡红薯,母亲忙着给我准备应时的土特产。一切准备妥当,母亲长舒一口气:"好了,走吧!"便起身送我上路。  相似文献   

20.
在以色列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