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提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剧烈震荡和革命。这种震荡发生在伦理文化方面,表现为旧道德标准的崩溃和新价值观念的萌动,这是伦理文化的转型时期。在此之际,伦理学面临一个迫切任务:引导伦理文化健康转型以缩短阵痛过程。这项工作须以一系列研究为必要准备。本文拟通过中西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3.
政治文化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在众多的政治文化研究的成果中,不乏分析深刻、见解独到的精品之作,然而在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方面的挖掘较少,实属缺憾.徐大同、高建主编的《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以下简称《比较》)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中西历史上公民的政治思维方式、权力分配、公民地位、治国理论等几个重要方面做了尤为深入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读全书,我认为《比较》一书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家之间、政治家与民众、政治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看,中西方对政治文化中和谐与冲突的认识截然不同。在西方人看来,政治家之间吵架是正常的,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民众的抗议游行也是正常的,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包括通过极端的方式;而政治家的身份和成为好丈夫、好父亲的身份并不矛盾。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则正好与西方相反。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旨在对国内习以为常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希冀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中西学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建筑是沉默的语言,它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中国学校建筑表现在大门的气派、围墙的封闭、办公楼的突出以及教室布置中的教师中心主义,显示一种重门第重封闭、与社会隔离的人文意蕴,是千年儒文化积淀的结果,这与西方学校建筑是有明显差异的。为此,"打破围墙"、"走向社会"的口号只有在今日中国才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和紧迫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7.
周建标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37
宗法制度孕育了伦理型文化,政治专制制度孕育了政治型文化。宗法制度和政治专制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宗法专制制度,宗法专制制度孕育了"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专制制度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政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宗法制度具有很好的调节机制,有较大的弹性和再生功能。但宗法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致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育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型政治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政治道德化,即以道德替代法律,道德与政治混同,也就是把政治目的、政治秩序、政治权力等归结或者赋予为一种道德观念,从而使政治受到道德的控制,同时又把道德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引申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扩大道德的政治功能。传统伦理型政治文化是专制政治不可或缺的统治工具,其影响涉及社会的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在法律、教育、艺术三个领域所发挥的教化功能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禁忌是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中,甚至在同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禁忌的差异。本文通过运用中西民俗文化中的大量实例,对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的一些禁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鲜明的对照和生动的比较。文章最后指出,禁忌存在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禁忌能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消除和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的误解和磨擦。 相似文献
10.
11.
中西传统政治信任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认为掌权者信任公民是一种义务,掌权者还有证明自己可以被信任的义务,而没有要求公民信任他们的权利,中国则相反;西方的政治信任调节机制以法律为主,中国则是以道德为主;西方形成了不信任的制度化机制,从中培育出信任,中国以信任掌权者为主,结果总在极端的信任与不信任两极之间摇摆.通过中西政治信任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政治信任各有优劣.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政治信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超越传统的政治信任模式,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新型的政治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交往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积淀、具体的历史环境形成了相异相通、各有千秋的交往伦理文化.通过对中西交往伦理的合理整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理论启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我们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对东方专制政体的批评及其民主政治思想这两个方面,却忽略了其中西政治哲学平行比较研究以及从儒家政治哲学中发现“共和政体因素”的思路.从他对儒学与斯多葛派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两派学说有着同样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从他关于中国的“礼教构成了民族的一般精神”的论说中可以发现,他认为专制政体的恐怖原则乃是对儒家礼教原则的背离;从他对儒学如何“给专横权力划定范围”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从道德的根源肯定“亲亲互隐”,与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从他对儒家礼教与基督教“一般精神”的比较中,则可以发现他对儒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
同样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同比较者对比较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和选择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如有人是为了论证“中不如西”,鼓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推行全盘西化;有人是为了阐明“西不如中”,力行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拒绝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有人是为了说明中西哲学是绝然对立的两种类型,“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彼此各走自己的路,互不相涉;有人是为了“建立一个整体定位的世界哲学体系”,如此等等。中西哲学比较作为哲学认识活动,认识主体有此多极取向之目的应属正常。问题在于,不同的目的祈求和价值理解会将中国哲学引至判然不同的归向,直接关涉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核心是通过历史的、跨文化的比较来阐明消费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伦理如何根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转变。本文重点比较的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社会的历史,发现道德和伦理实际上一直贯穿于人类对于消费的认识和人类自身的消费行为。本文最后参考现有文献以及一手的访谈数据简要总结了当代中国的消费伦理,以及如何用来理解当下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本文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人们通常把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这是因为二者的思维工具不同:形象思维的工具是形象,抽象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语言和形象是不同的.二者的关系是: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而语言用符号书写出来就是文字.文字不同于语言,也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我们把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比较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其一是节日娱乐中狂欢的内敛与狂放;其二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与神圣化;其三是二者的集体意识与个性追求;其四是二者分别侧重的饮食文化与感情文化.在各具魅力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西方的老年保障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差异。中国的政治具有久远的礼治政治传统,家长政治也是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的重要属性。中国的老年人在礼制政治中居于特权的一级,并在家长政治中担任"统治者"的角色。西方的政治具有久远的法治政治传统,公民政治也是长期以来西方政治的重要属性。西方的老年人在政治体制中并没有明显的特权地位。中西老年保障的政治基础差异,可以从中国的家庭人文化与西方的社会人文化的分野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重新整和,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中国已处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崭新的政治制度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资源。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众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看来又不是仅仅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能解决的(当然,经济进步是最根本的),相反,却成了经济继续增长的障碍。于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似乎又回到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发现并为之呐喊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