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市场性救荒措施是指符合市场规律的赈济方式,禁遏籴颇具有代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经济原则,在赈灾中产生良好的效应,得到有识之士的推崇.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其仍有赖于官府的强力推行,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但从历史发展趋势看,"通商"救荒日趋为人们所了解与重视,反映了我国传统救荒呈现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周荣 《江汉论坛》2007,4(6):95-100
宋明以来中国救荒书的发达和国家救荒程序化规章的不断出台构建起中国传统荒政的理论宝库,但它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荒政理论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对明清救荒书和两湖地区不同朝代赈济实例的考察表明,传统灾荒赈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时空条件都会影响到荒政的实施效果.救荒策略的成功运用和救荒程序的顺利完成更多地取决于救荒措施、手段的配置,财源的争取和动员,赈务的组织和协调以及地方官的个人素质等"实践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宋代义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秀文  阎荣素 《河北学刊》2006,26(5):115-118
义仓是宋代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虽历经多次置废反复,管理体制和救荒职能仍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完善。在宋代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灾害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减灾救荒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宋元明清近千年间可谓传统减灾救荒思想的集成时期。其间涌现出一批著名思想家和专门著述。如宋之董煟、范仲淹、曾巩、朱熹,元之王祯、欧阳元,明之林希元、屠隆、周孔教、徐光启,清之魏禧、俞森、陆曾禹、杨景仁、汪志伊;《救荒活民书》、《荒政丛言》、《荒政考》、《荒政丛书》、《康济录》、《荒政辑要》、《筹济编》等。在继承前代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减灾救荒思想。试分减灾防灾、备荒、救荒善后三个层次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周礼》中列举的12 种救荒措施和6 种济贫措施,是先秦时期防灾、救灾经验的总结,也基本上包括了后世救灾赈济的主要措施,其影响十分深远,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国家政权对灾荒的预防、救治一向十分重视,称之为"荒政".用现代经济观点来看,"荒政"涉及政府的市场调节,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经济道德等方面,引人思考.《救荒活民书》便是八百年前讲"荒政"的书,现代读来仍有其现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包世臣的赈灾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霞 《理论界》2005,(10):163-163
包世臣将维持社会的安定放在首位,除清理庶狱和加强巡逻之外,他的其他的赈灾救荒措施也以维持社会安定为务。此外他还建议用禁止糟坊和以麦代米两个方法来节约经费,弥补粮食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建设救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救灾思想,与传统的积极预防论相比,内容更丰富.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建设救灾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简单地把建设救灾思想等同于积极预防思想.实际上,建设救灾思想是将传统的积极救荒思想与西方传入的救荒思想融合,由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提出并付诸于救荒实践的一种新救灾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是防灾...  相似文献   

9.
明代荒政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荒政,即指救荒政策。它是政府对自然威胁(包括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所采取的一套预防。治理和补救的政策行为。对于救荒史的研究,解放以来。史学界没有给予重视。事实上,研究灾荒史,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农民战争史,经济史、社会史确实有着一定的意义。因为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天灾往往是人祸的前奏,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幕后操纵者。本文就明代的荒政问题作些探讨,冀在引起史学界同仁的注意,把灾荒社会病态史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黄静 《北方论丛》2015,(5):90-93
悠久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里,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先人不断深化对自然灾害的思想认识,同时,在与之长期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灾救灾及灾害防备经验。这些思想认识和经验反映在厚重的荒政著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灾后黎民生活,也揭示出众多凝聚鲜血的救荒法则。无疑,这些浸透着先贤智慧的救荒举措、思想与救荒制度,是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阶梯。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借鉴这些文献史料,研究自然灾害及灾后民生保障,探寻繁荣经济之路,反思灾害救济和进行灾害制度性建设,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0,(6)
北宋的救荒措施及仓廪制度集汉唐以来之大成。儒家荒政思想在北宋中期始得到朝野士人的重视和实践,王安石变法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推进荒政的有益尝试。北宋初期以来所实施的募饥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推广"劝分"救荒,以及中后期不断改进的社会救济制度,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宋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周礼》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备荒、抗灾、救灾思想,其主要措施有储粮备荒、禳天弭灾、节财省用、减赋免役、调粟赈民等。救荒赈灾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同时,积极鼓励邻里互助,共度灾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救荒思想在明清时期业已成熟,是符合中国生产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其特点主要是科学认知程度不高;伦理化倾向严重;人治化倾向严重;治标、治本、天命观共存。  相似文献   

14.
朱(木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也是古代著名植物学、方剂学家和词人。他利用藩王府的政治优势和经济条件,亲自率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先后编纂了《保生余录》、 《袖珍方》、 《普剂方》、 《救荒本草》等科学著作,其中卷帙168卷记载药方61739个的《普剂方》被《四库全书提要》誉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著;而记述植物414种的《救荒本草》则是古代救荒植物的拓荒之作,开启了我国野生食用植物研究的先河,并对国内外本草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堂会 《晋阳学刊》2011,(3):127-130
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灾难,它还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同时也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许多农民因此而破除了迷信思想。生产救荒提高了妇女的劳动地位,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灾荒如同一块试金石,面对国共两党交出的不同答案,人们开始选择自己所属的道路,为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描画出了一个鲜明的轮廓。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思想精深博大,对近代中国的灾荒问题也颇有思考。关于致灾等问题,他认为与交通不便、水利不兴等问题有关,但关键的因素是贪污舞弊的官僚政治使然。他进一步思考根治灾荒的措施,认为在于振兴实业,尤要兴修水利,并注重发展农业及造林等。但他的救荒思想与救灾实践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元代自然灾害频年发生,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而酿酒耗粮巨大,因此政府屡次下令实施酒禁.前后达七十余次,为历朝之最.元代酒禁政策的内容既包括禁酿、禁饮、禁市等取缔社会酒类消费行动,也包括国家实施榷酒政策以垄断酒业经营,禁止民间私酿、私酤.酒禁政策呈现出救荒性、区域性、时段性、特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酒禁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粮食危机,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统治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便,影响到政府的赋税收入,制约了元代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屡禁屡弛.禁弛的反反复复,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府对国计民生的利弊权衡,是牵涉国家根本利益的博弈之举.  相似文献   

18.
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以明代河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新留 《中州学刊》2002,(3):99-102
历来学者在研究明代流民运动的成因时,他们常常将一些当时不容忽视的事实当做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却忽略从其他更深层角度的透视,故其所揭示流民的成因均有所偏颇。本文通过对河南流民运动的考察,发现明代流民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明政府的救荒政策的周期性失误。  相似文献   

19.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08,(11):156-159,165
唐代自然灾害常导致饥荒,对灾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官方赈灾手续繁琐,且具有滞后性,迫在眉睫的饥荒使得百姓必须奋力自救。在唐代民间,百姓自助救荒包括灾前的备荒及利用一切可食之物充饥,宗族互助和乡里义举、佛教徒的慈善救灾等则是民间互助、他助救济的重要形式。唐代民间百姓自助与互助救荒,及时方便有效,是官方救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中国工赈救荒中的领导与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有关救荒的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档案、实录、官方的规章制度和成例、荒政方面专题性的文论和手册以及地方志等,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政府为了保证工赈惠及于民,在工赈用人方面建立起一套独特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办法。由于领导管理措施得当,制度完善,才使纷繁复杂的工赈得以顺利且有效地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