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伊藤维桢,①字源佐,号仁斋,又称古义堂。生于宽永四年(公元1627年),卒于宝永二年(公元1703年),终年七十九岁。日本国德川时代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占统洽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封建地主的思想。德川幕府崇奉“圣道”,独尊儒术,以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为官方的御用哲学。朱熹的“理学”在德川幕府政权的庇护下,风行全国,定于一尊。程朱“理学”就是当时的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习程朱“理学”蔚然成风。伊藤仁斋早年学习程朱“理学”,受客观唯心主义的熏陶。在他的早年著作里,宣  相似文献   

2.
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登游怀玉山脉主峰三清山后而作的《读书有感》诗,不仅是宋代哲理诗的名篇,而且是朱熹“穷理致知”治学的一个明证。这首诗写成于儒道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从此而飞跃飚升,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读书有感》诗的写成年代、朱熹穷“理”三清山的史实和朱熹理学思想飞跃的契机动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朱熹“格物穷理”哲学思想核心的确立与完善的“顿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已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在这里,毛主席指出了唯心主义两个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中国哲学史上朱熹的“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就是上述这两种唯心主义反动思想体系的典型。本文从朱熹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来说明“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实质,以便加深对毛主席这个马克思主义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张志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思想述评林建康一、老子哲学思想简介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值奴隶制日趋崩溃,封建制蓬勃兴起的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老子怀揣矛盾心态,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  相似文献   

6.
<正>冯友兰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步,尤其是他的个人生命历程,体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命运。他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所撰写的“贞元六书”以及创立的新理学体系,对宋明理学是一个极大创新,赋予了宋明理学新的生命力。冯友兰创立的新理学体系把中西哲学融合起来,是对宋明理学“接着讲”的杰作。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或称道学,它是对以程颢、程颐、朱熹为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一种统称。无论程朱或是陆王,他们均以认识“理”和把“理”作为他们哲学的最高本体。不过一者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就是“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是在这里。”(《朱子语类》卷一);而另一者则认为:“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心之本体,即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冯友兰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五百万字的浩繁著述确立了自己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和地位。他不仅因继胡适之后博采西学方法,撰写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而名闻遐迩;而且由于“上接程(颐)朱(熹)理学,并与西方新实在论相贯通,构筑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新理学”而蜚声海内外。冯氏的“新理学”四十年代问世以后,即“引起国内思想界许多批评,讨论,辩难、思考。”解放后,“新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更是受到了激烈批评。但是人们过去对“新理学”的批评并没有升华到辩证否定、扬弃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理学,发端于周敦颐和二程,完成于朱熹.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以其方法论的作用,使其哲学体系得以完成。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使这种哲学长期地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并且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因此,要战胜朱熹的哲学(是战胜它,不是简单地抛弃它),就得从解剖他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入手。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直接导源于《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中有这样两段: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漩涡。”(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致卢格》)哲学斗争同政治斗争总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哲学理论,无不表现着一定阶级的需要,维护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宋代朱熹的“理学”,就是适应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维护封建等级制的反动哲学。一朱熹(公元一一三○~一二○○年),字元晦,号晦庵,安徽婺源人,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他通过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全部继承和发挥了二程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上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最起作用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  相似文献   

11.
自鹅湖之会发生以来,鹅湖山中的四贤祠、鹅湖书院以及鹅湖寺这三个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叠合的空间成为儒学士人对鹅湖之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吕祖谦、朱熹、陆九渊与陆九龄这“四贤”特别是朱陆等历史人物等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场所,经由情感的调动与思考的引发、此一空间承担起了唤起并塑造鹅湖之会记忆的功能,创造了“四贤”或“鹅湖之会”的永恒价值。但由于空间与记忆的主体性特点,因此,此一空间场所对于置身其中其他主体而言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以"理"作为哲学本体,建立起一整套庞杂的理学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朱子的理学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进行比较可看出有许多相同和相异之点.  相似文献   

13.
从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开始,心学与理学的纷争就没停息过,并在现代学术发展中延续着。冯友兰以“底”和“的”的区分来标志真际和实际,认为有真际的宇宙之心,而没有实际的宇宙之心,这就把心学问题变成了一个逻辑问题;熊十力则想要以性智统量智,在证会本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这是以心学统理学。现代人对心学与理学的理解不可偏颇,心学挺立主体、提倡自由,理学注重文化、倡导实践,二者相互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人性二元论确立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对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否为张载所独创,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此进行初步考证,认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张载本人所独创,在理学创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道教。笔者相信,这一事实一经确立,将有助于对理学大师思想原创性的认识,也将有助于对儒、佛、道三教思想互相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学术辩论会,开辟了宋以后学术争鸣的先河。2000年10月在这里召开了“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9月,在这里又召开了“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学术研讨会”。(禾子/撰稿千里/摄影)鹅湖书院@禾子 @千里  相似文献   

16.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之分,在我国理论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用主观和客观来修饰和限定唯心主义、将唯心主义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不准确、不科学的.笔者借鉴列宁的“感觉的唯心主义”和“思想的唯心主义”提法,主张用“感性唯心主义”与“理性唯心主义”概念来表述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这样,既概括了唯心主义不同形态的主要特征,又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是概念精确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心学与理学     
心理和理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并不一定要明确地加以区别和使用的。本来,“心”一词也好,“理”一词也好,都经常在多层含义上被使用,所以把“心学”和“理学”设定为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1]就连这样给理学路线当头棒喝的王阳明也被其后继者称为“理学”,可见其使用方法是模糊的。以此为背景,中国的学者或者以为“心学”和“理学”应该加以区别,或者以为“心学”与“理学”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为此而煞费了种种苦心。作为其中一例,请…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 :黑格尔作为一个庞大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者和一个天才的辩证法大师 ,造成其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和辩证法不彻底性的最基本原因是其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笔者认为 :导致黑格尔哲学局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是其思维方式上所追求的“逻辑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从周敦颐到程颢和程颐所奉行的理学,以先验的“天理”为世界的本源,认为人与一切相关的万物都是承栽“天理”的存在,而在人集中体现为内心道德的充盈,实现为禀承“天理”的“立诚”.人只有达到“立诚”至善的程度,才能得天之道,在行为中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同是内蕴“天理”的对象亲合为一体.他们认为这对于作为人的心性活动的诗文栽道之作和审美静观的自得境界的实现,是主体先在的决定性条件.先验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学文艺审美观,如舍弃其客观唯心主义的“天理”决定性,而重视其审美主体应有对于心性之为的正心诚意的修养,则能得到文艺审美创造的有益启示.文章对于二程的心性美学进行了是非的考辨.  相似文献   

20.
江西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大余授学二程 ,并创立理学学说 ;江西也是理学集大成之地 ,婺源人朱熹在江西做官 ,并在白鹿洞书院等地传授理学 ,丰富并完善他的理学理论 ;明代 ,王阳明在江西把理学推向新阶段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赣州刊刻出来的 ,主要观点“致良知”是在赣州完善的。有宋以来 ,江西诞生了一大批理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