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在旧轨迹上运行多年的党委机关报来说,由于它的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越来越多的党委机关报意识到,若不改变面孔,就很难开拓新的市场,求得新的发展。可以说,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甚至要错失机遇。  党报改革,有许多旧观念、旧习惯、旧的评价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也有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文件发布等“规定动作”长期形成的居高临下的“传者地位”,这些都在拉大党报与读者的距离,挣脱出来并不容易。所以党报改版,着力点就不仅要放在版面上,而应更多地放在改革旧…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是党报、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及时地把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以新闻的形式简明、扼要的也最广泛地与广大群众见面,报纸的“上情下达”职能必不可少.但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几乎是千会一“套”,写得如同会议“简报”,这就失去了众多读者,起不到会议新闻的应有作用.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写好会议新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一、对“星期刊”性质的认识 “星期刊”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对社会改革纷纭复杂的现状和生动多彩的社会现实,广大读者不再以那种灌输性很强的新闻报道为满足,而需要一批有份量的以阐释性、思辨性、预测性为主要特征的可读性较强的新闻报道。而党委机关报由于偏重于传播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刊登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很少有富余版面来容纳那些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政策的新闻报道。加之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刊登大量的广告,更使捉襟见肘的版面趋向紧张。而“星期刊”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党委机关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列宁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观的建设性、批判性和党性三原则,及其无产阶级新闻舆论监督观的群众性、阶级性、战斗性三个主要内容,并从集中力量创办党的机关报,形成影响全国的舆论监督阵地;充分发挥党的机关报作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的三大作用;提出新闻舆论监督的党性原则,把党报视为党这部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办报方针,统一全党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启发、教育、团结和争取工人,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自我监督作用;把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等方面论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勇 《湖南社会科学》2005,(3):190-190,192
新闻舆论监督既包括开展新闻揭露、批评,又包括评价、建议,还包括新闻公开活动体现的民意,表达的民声.舆论监督要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党的意志与群众心声统一起来.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绝不能满足于理论上坚持"三贴近",新闻记者只有"三深入"才能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6.
媒体与和谐     
陈俊秀 《南方论刊》2008,(1):20-21,9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新闻媒体特别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党委机关报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报业市场竞争中,机关报晚报的定位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从面向普通市民和城乡干部到面向城市主流人群,从依托“三大支柱”到主流新闻立报,从城乡发行并重、政企公告工商广告兼顾到密集覆盖城市和重要城镇、主要争取工商广告客户,《长沙晚报》的实践是机关报晚报定位选择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演进过程,指出了当前各地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对策层面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开门办报、开门办台,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传媒中人的重视。然而,这个“开”字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开放,而是要求媒体在实质上跳出以前被动报道新闻、单纯办报的框框,堂堂正正地做社会活动的策划人,大胆参与主办、协办各项社会活动。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党委机关报仍然局限在报道、传播等报纸的传统功能方面,仍然停留在“纸上写春秋”这个单一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传媒人意识到,这是远远不够的。传媒要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读者本位”、“观众本位”的观念,就必须不局限于传媒的传统功能,而要主动介…  相似文献   

10.
一、地市机关报理论宣传的现状 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新闻媒体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市机关报纷纷祭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大旗,全力以赴抓新闻,讲究新闻立报,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一种忽视理论宣传的倾向。绝大多数报纸不约而同地大幅裁减理论编辑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对社会新闻日益看重,纷纷在时段和版面上为其大开“绿灯”,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每天都向人们扑面而来。作为“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晚报更是如此,社会新闻被视为晚报各类新闻中的一大支柱,是每天奉献给读者的“新闻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时下被许多人所称的“卖点”之一。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晚报如何进一步搞好社会新闻,如何处理好“卖点”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在讲政治的同时又让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呢?一、社会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触及和调整了原有的各种利益关系.从报业的发展看,新闻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800多家报社,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040种,与1978年前的188种报纸相比,增加1852种.报业结构也从以党委机关报为主,发展成全国综合性报纸、部委机关报、专业报、群众团体报、行业报、企业报、晚报、综合性文摘报、生活服务报和军队系统报等多门类、多层次的报纸结构.一些报纸还纷纷改版扩版,增加刊期,甚至办“系列子报”.报业已从过去单一的党报变成多元化、多功能的报纸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报纸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接受读者评判和选择的问题.无疑,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报纸发行量的增减,读者数量的多少,直至报纸能否生存,在相当程度上都取决于读者对这张报纸的态度.在研究报纸发展及办报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潜心研究读者的审美要求,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龙 《兰州学刊》2003,(4):203-203
报纸的生存、发展 ,取决于采集、创作、传播新闻的能力。不管是机关报、晚报还是都市报 ,其办报的宗旨应立足于民众 ,为百姓服务。就都市报来说 ,应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尊重市场规律、新闻规律 ,在求得大同时 ,保持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异”处寻求有别于其他报纸的“卖点”“看点”并使之成为“品牌”。首先 ,读者定位应寻求突破———抓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及白领阶层等。办报离不开国情 ,都市报更是以市民为读报对象 ,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办报的目的 ,是市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应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从1927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之前,对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和宣传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的主张。他认为:党的报刊应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党的宣传要坚持脸向着群众的原则;党的机关报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宣传水平。这些思想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当时党报党刊的新闻实践,而且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也作出了改进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决定 ,对新闻媒体做好主流新闻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会议报道任务多 ,会议消息所占比例较大 ,将一些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 ,这是地市党报的职责。但一些地市党报没能把握好报道尺度和角度 ,报道形式单一 ,程序性报道过多 ,许多指导性和可读性强、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却没能得到充分反…  相似文献   

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党的机关报改进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可读性,办好党报所必须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报纸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坚持“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报道方针,向市场化的转轨中,新闻向突出“有用性”的方向发展中,如何既要突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服务基层,贴近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又要强调它的有用性,产品性。新闻报道的“三贴近”问题在新形势下,又凸显出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是否有真正学术或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学术界曾有过长期的争论与诸多的分歧。那么,一直作为其分支的“新闻评论学”是否成立、如何成立,就更应该是一个暂时存疑或有待确证的“问题”。事实上,高校新闻专业都开设着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传授对象的专门课程,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名曰“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冠以“新闻评论学”之名。不仅名称有异,其学科定位、课程设计与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高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与特点。这种情形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新闻评论学能否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的理解和看法仍有较…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新闻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新闻界都约定俗成地遵从一种观念,认为新闻是不可策划的,其理由就是要真实报道客观事实,不能凭空制造。乍看起来,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并不准确,而是用“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原则模糊了“策划”与“制造”的分界,限制了或削弱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时甚至也用“真实”作遁词,淡化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影响了新闻工作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对新闻策划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批评。一、新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报先后应运而生,近年来为更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许多经济报都在创造条件改为政府的机关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新事物,是中国新闻事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政府机关报如何办,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以期有更深入的讨论。政府机关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一动上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把经济搞上去,是一项十分翼杂、艰巨的任务。人fi’1既渴望通过报纸了解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校报作为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它是高校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高校决策层与师生员工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它担负着“办报育人”的重要任务。当前,全国高校都面临着重大的机构调整和改革,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舆论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宣传教育作用,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是摆在高校校报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