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民族"问题是德国理论传统的核心议题之一,韦伯在他的社会理论中也集中关注了该问题。对韦伯民族观的理解可以从他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以及民族的具体内涵两个层面展开。就民族属性问题而言,相较于德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有机体论民族观,韦伯从经验科学角度展开对民族的考察并赋予民族以经验性;对于民族的具体内涵韦伯的认识中存在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双重设定。对韦伯民族观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澄清韦伯的民族主义观念,因为在韦伯那里同时存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2005年已由黄山书社全部推出,受到学界关注。他们要把研究推向深入,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的重大课题"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①;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支持下,他们又将撰写6卷本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这就是:《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的《总论卷》、《历史思维卷》、《经史关系论卷》、《历史盛衰论卷》、《历史编纂学思想卷》、《历史文献学思想卷》。为了民族史学的振兴,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期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史学期刊(Journa1).这些专业性史学期刊连带一些刊载史学文章的综合性杂志(Magazine),又表现了专业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中日关系在30年代初的恶化,更使史学期刊的这种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阶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本倾向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置服从于、服务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经典作家们虽然认为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且对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应区别对待,但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与阶级斗争学说相悖的,故其对民族主义的本质持否定、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8.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以抗战时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思勉的学术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认为,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但应以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前提;文化乃国家民族盛衰兴替之本,民族主义是国民活力的源泉;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掘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吕思勉所表现出的对抗战前途和中华民族命运的乐观和自信,根植于他对历史的深刻体认。吕思勉是一位热情但不失理性的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区域史学重要分支的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族史学的萌芽时期、以民族主义史学为特征的民族史学产生并在欧洲传播确立时期、民族史学全球传播并成为世界史学发展主流时期。民族史学发展每个时期的性质、表现形式和地位都有所不同。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发展是相始终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俄国国情,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争取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历经认同及初步阐释、阐明、完善、实践及完成四个阶段,阐发了他对"民族自决权"原则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唐鉴》一书的作者,版本、结构特点及其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考证辨析,并就《唐鉴》的价值及其于研究唐史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音乐在音乐品种、音高观念、演唱的声音观念等方面不存在"高级与低级"、"优与劣"的具体分数见分晓的可评比问题,而应是通过展演来推介、传承民间原生性乐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乒乓球文化".在认识和理解"国球"、"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人在乒乓球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所有乒乓球运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结和联邦体制的破坏力,实际上助推了各加盟共和国地方民族主义的滋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民族主义"的相关论述,成为联盟解体和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沸点"较低,容易触发,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失误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研究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用理论方法的独到和创新,二是史料的丰富与新颖。“理论是灵魂,资料是血肉”。但是,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的空间是有限的,并且有时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是无限的,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旧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加强理论修养的培养和锻炼,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经。未来的史学研究的突破就在于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但对理论要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它仍然是以扎实的史料功夫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无论中西,政治与历史关系密切.本文在分析西方历史观和政治观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西方史学发展进程中政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行了论证和剖析;最后指出在西方史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史学提出了新情境下的"政治"与"历史"的新内涵,从而改造了传统的"政治"与"历史"的关系,事实上起了非政治化和泛政治化的作用,但无论就内容还是本质来看,"历史"从未离开过"政治","政治"也须臾没有离开过"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