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2.
刘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2):13-19
"民族"问题是德国理论传统的核心议题之一,韦伯在他的社会理论中也集中关注了该问题。对韦伯民族观的理解可以从他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以及民族的具体内涵两个层面展开。就民族属性问题而言,相较于德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有机体论民族观,韦伯从经验科学角度展开对民族的考察并赋予民族以经验性;对于民族的具体内涵韦伯的认识中存在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双重设定。对韦伯民族观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澄清韦伯的民族主义观念,因为在韦伯那里同时存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吴怀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4
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2005年已由黄山书社全部推出,受到学界关注。他们要把研究推向深入,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的重大课题"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①;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支持下,他们又将撰写6卷本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这就是:《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的《总论卷》、《历史思维卷》、《经史关系论卷》、《历史盛衰论卷》、《历史编纂学思想卷》、《历史文献学思想卷》。为了民族史学的振兴,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期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伍小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6.
李春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6):90-9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史学期刊(Journa1).这些专业性史学期刊连带一些刊载史学文章的综合性杂志(Magazine),又表现了专业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中日关系在30年代初的恶化,更使史学期刊的这种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玉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5):13-18
阶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本倾向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置服从于、服务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经典作家们虽然认为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且对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应区别对待,但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与阶级斗争学说相悖的,故其对民族主义的本质持否定、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8.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以抗战时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88-93
吕思勉的学术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认为,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但应以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前提;文化乃国家民族盛衰兴替之本,民族主义是国民活力的源泉;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掘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吕思勉所表现出的对抗战前途和中华民族命运的乐观和自信,根植于他对历史的深刻体认。吕思勉是一位热情但不失理性的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朱润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27-30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文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44-49
作为区域史学重要分支的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族史学的萌芽时期、以民族主义史学为特征的民族史学产生并在欧洲传播确立时期、民族史学全球传播并成为世界史学发展主流时期。民族史学发展每个时期的性质、表现形式和地位都有所不同。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发展是相始终的。 相似文献
12.
吴怀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23-27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97-99
史学研究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用理论方法的独到和创新,二是史料的丰富与新颖。“理论是灵魂,资料是血肉”。但是,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的空间是有限的,并且有时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是无限的,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旧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加强理论修养的培养和锻炼,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经。未来的史学研究的突破就在于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但对理论要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它仍然是以扎实的史料功夫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4.
胡晓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6):111-114
对于什么是民族文化,目前可以说论述颇多。但是,对于什么是民族隐秘文化,应该说至今还没有多少人能够论及,以至于我们在此之前想找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都不能如愿。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从现代汉语中“隐秘”一词的含义入手,通过对民族文化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区分,以期能对“民族隐秘文化”的含义和内容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国民幸福与幸福指数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艳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24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发展目标。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为着预定目标、人生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以及实现预定目标、人生理想时感到满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体验。幸福指数即用于测度和评价人们幸福感强弱的综合指标体系,是人们主观感受见之于客观数据的反映。国民幸福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且复杂,既非正相关,也非负相关。纯粹以幸福指数提升与否作为评判国民幸福的标准和依据,亦不科学。 相似文献
16.
国民精神总动员缘起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2月蒋介石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是有深刻的主观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强调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物质力量的“力行”哲学是运动发起的思想基础,日本抢先发动精神总动员刺激并启发了蒋介石,而作为抗战时期国内政治主要层面的国共关系的逆转对运动发起的形态和实质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炳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5):9-13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四个交织”,正确处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普通高校进行了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收费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困难.为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失学,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大学梦.但由于贷款发放、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金额和还贷期限的不尽合理,使有的学生遵守信用积极性不强,从而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而贷款的可持续性是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用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民银行体系诸弊窦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6):86-91
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随后建立了国民银行体系.从此联邦政府转而对货币银行体系实行有限度的控制.但国民银行体系的制度安排有着明显的缺陷,诸如准备金分散、通货无弹性、落后的商业票据市场和无统一有效支票清算机制等.这些弊端的存在,破坏了货币银行体系的稳定,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也是导致联邦储备体系确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25-28
吴晗的史学存在着实用化的倾向,民国时期以史学当投枪刺向国民党当局,建国后完全服膺革命领袖的言论,在保持学者独立意识和追随政治形势之间,吴晗遇到了两难的选择.建国后既提倡历史主义,又简单地以古喻今,既要保持学术上的价值标准,又要顾及史学在特定社会形势下的实用价值,吴晗面临一个不小的难题;当领袖人物在关注历史人物现实意义上出现反复的时候,吴晗完全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