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是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识;既包括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人类对海洋社会环境的自我觉知状态。海洋环境意识研究是当代环境意识研究分化和海洋意识研究变迁两者汇流的结果。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意向等部分;还存在一般海洋环境意识和特殊海洋环境意识的区别;并且表现在个体海洋环境意识、公众海洋环境意识和组织海洋环境意识三种主体形式。海洋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离出客体特征和主体特征的影响。可以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公众海洋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
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着海洋环境灾害、陆源污染、生态恶化、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仍不够完善,立法内容应当充实和调整,效力等级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体制有改革之必要,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亟需创新,南海生态安全保障专门立法属于空白;因此应当完善南海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修复制度,完善南海生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修改生态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改革南海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进步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政策。对于沿海地区而言,除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外,空间因素也会对其海洋环境政策产生重要影响。采用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讨我国沿海11个地区海洋环境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海洋环境政策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政策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局部上则是较为显著的集聚现象。研究还发现,传统的回归方法并不适用于对海洋环境政策的计量分析,而空间误差模型则是最佳选择,海洋产业总GDP、海洋第三产业GDP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政策具有促进作用,相邻地区海洋环境政策的空间滞后冲击和其他具有空间相关性的误差项对该地区的海洋环境政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环境政策有效供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环境政策能否对海洋环境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所提供的海洋环境政策是否是有效的。从政策供给这一新的视角出发 ,海洋环境政策作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 ,必须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长远利益等诸多因素的需求。依据有效供给的海洋环境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在海洋环境政策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有效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力的滥用。从行政失范表现和行政执法监督现状切入论述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必要性,从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立法基础对行政执法检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完善行政执法检察的立法建设、明确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界限、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程序三方面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行政执法不作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负有法定的作为义务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政行为。其具有违法性、法定义务的作为性、行为方式的消极性以及单方性四个方面的特点。抽象行政执法不作为和具体行政执法不作为、申请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和职权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是行政执法不作为的两种基本组合分类。认定行政执法不作为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问题及其政府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环境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海洋环境的公共性、外部性特征、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客观存在、政府管理海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内容的分析,探寻了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政府管理海洋环境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行政执法活动是执法主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行政执法环境,是指与行政执法活动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行政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执法的质量和效能。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要改善行政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国际海洋环境制度互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国际海洋环境制度建设的参与主要体现为,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产生过程中提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关于专属经济区海洋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主张,提出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国际制度的主张,并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进行了积极的参与,进而为国际海洋环境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海洋环境制度对中国海洋环境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国际海洋环境制度的参与促进了中国海洋环境制度建设的进程;国际海洋环境制度对中国海洋环境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海洋环境制度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海洋环境有承载力,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受到滞后期数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1998-2008年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和胶州湾海洋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当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超过海洋环境的最大容量时,并不会立即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济发展的一个外部冲击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恢复到初始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对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使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律移植是世界法律发展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法律移植对于法律形式化、法律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和法律的效益化三者的推动出发,可以看到法律移植对于法制现代化的积极意义。法制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移植外国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作为无产阶级法学家的杰出代表,其法学教育思想较为丰富,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教育;第二,法学教育的基础在于搞好学校等硬件建设;第三,法学教育的提高在于法学科研的进步。董老的法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改革主要有三点启示:其一,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其二,对法学教师的改革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保证;其三,加强国际之间的法学交流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律变革与发展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以史无前例的态势推进,不过最终的效果如何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就中国而言,要想在这一进程中使本国法律的变革与发展能合乎时代的要求,关键还在于处理好法律全球化与多元化、法律全球化与西方化、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法律全球化与传统法律文化、法律移植与自我创制以及法律的独特性与协调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律实效指谓法律的实际功效或效果,法律效力指称的是法律的国家强制作用力,法律实施蕴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过程,而法律实现诠释的则是法律的目的、要求、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的条件,法律效力是法律实效的源泉。法律实效着眼于状态,法律实施偏重于运行的过程。法律实效表征的是"点",法律实施囊括的是"段",而法律实现则是"段"和"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个体内化就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其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等三个方面。法律认知过程中,经过法律感知、利益感受、价值认同等环节,主体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产生一定的法律理想。主体在获得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观念、产生法律理想的过程中,体验着一定的法律情感,也表现出一定的法律意志。在法律个体内化的基础上,主体会形成一定的体现其精神面貌的稳定的个性心理,这就是法律人格。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法律后果界定为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不仅与法律规则和法律部门的划分理论相矛盾,而且与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相冲突。法律后果中应包含奖励,有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后果。规范适用的条件应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只由规范适用的条件(或称为假定)和行为模式(或称为处理)构成。  相似文献   

17.
法律价值是法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否定法律价值的客观存在,单纯从客体角度研究法律价值,混淆“法律价值”和“法律的作用”。本文立足价值哲学的视角,运用价值哲学的方法,认为法律价值的存在是法律价值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主体性进路是法律价值研究的主要方法,“法律价值”不同于“法律的作用”,法律价值的实现是法律主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法人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公司法人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法人的独立人格又是法人制度存在的灵魂要素。法人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也大量存在着假借公司法人之名的侵害公共和他人利益等行为。当法人格被滥用时,对法人格的否定就成为必要。文章以关于法人本质的实在说和拟制说为分析的双重视角,通过剖析法人拟制的法技术操作的“分”与“合”的过程,以法益平衡的要求来阐明法人格的否定的法理,以及适用法人格的否定在我国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是密切相关的,法律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美国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如何像律师一样思考,而非灌输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与这一目标相契合的。中国法律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亟需明确它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