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被视为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两块基石.这一制度曾经为日本企业的繁荣立下过汗马功劳,被欧美企业界看成是日本腾飞的"秘密武器".但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这一传统的用人体制却被动摇了.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解读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度优点和缺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剖析这一制度渊源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最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日本独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历来受到西方学者的指责,因为这种制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终身雇佣、企业工会和资历工资都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每当日本经济发生衰退的时候,以《华尔街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为首的西方刊物,就争先恐后地刊登大量文章,宣告终身雇佣制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正>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进军欧美市场以来,欧美企业文化对日本的传统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特别是2000年以后,以"企业为股东制造利益"为根本的欧美企业文化在全球大行其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务实心理、"忠"、"和"心理和日本的宗教支撑了日本的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其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则由鼓励团队合作和借鉴创新组成;终身雇用制,年资论酬制,企业工会等三大"支柱"形成了其企业文化的制度层。正是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共同作用,使日本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而解析其企业文化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 由于日本实行了以终身雇佣为核心,包括年功叙薪、年功升迁等体系的终身雇佣制度,年资较深的员工受益最大。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连续不景气,终身雇佣制已经开始崩溃,日本公司开始整顿的对象也正是这批资深者。 雇用资深者由于必须支付更名的薪资,但他们的活力却比不上年轻人,而且教育水平也大多不如年轻人,这就是企业千方百计要把他们逐出的理由。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一是给予奖励金、鼓励提前退休。三井物产就是为提前退休者提供特别年金。板硝子等更有意思的实行“三次  相似文献   

7.
正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多用在工资待遇上,这是日本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公司设置了详细的岗位分类和职位工资体系,制定了员工工资基准,员工的基本工资随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并且增加工资有一定的序列,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年功工资次序增加,工龄越长,工资与职位就越高。终身雇佣制是指企业正式聘用应届毕业生直到退休。通常公司对新进员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与企业行为相关的问题频繁出现:民工艰难讨薪,矿工生命没有保障,以及最近的湘江镉污染都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我国有些企业因未达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产品被欧美退货。一家企业没有达标,失去阿迪达斯供货资格;广东一家工厂发生女工中毒事件,国际订单遭大量退货。沃尔玛在与供货商接洽时,要求它们必须通过自己设计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否则不能进入其分销渠道,福建、浙江的几家企业就因为社会责任不达标而被沃尔玛拒之门外。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要合乎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9.
没有任何事是不能改变的,即使是80年代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式管理亦然。 80年代日本是全球的经营之神,有关日本式管理的书,俨然成为各国经理人案头上的圣经。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依年资循  相似文献   

10.
与企业剩余收益的直接分享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是通过剩余收益的间接分享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激励的。本文以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资产专有性理论对这一新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证明,得到的核心理解是与众不同的:终身教职制度本质上是教师在非营利性条件下间接分享大学剩余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出现不过是合约双方关于合约内容的动态调整;终身教职制度不等于终身雇佣制度,也不同于律师行"锁定"员工的"合伙人"制度;终身教职制度对于非终身教职教师而言是一种期权,对终身教职教师而言则是期权的实现;终身教职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鼓励教师开展长期研究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风险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长期均衡,不仅决定了终身教职制度监督机制的完善时机,也决定了不同学校的终身教职起点的差异;如果教师行为的难以监督性、教师人力资本的专有性以及大学的非营利性质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观,终身教职制度就将一直存在下去。本文对上述认识的逻辑与实证检验表明,非营利性组织剩余收益间接分享观的认识是深刻的,它能够对有关终身教职制度的诸多问题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这种"一致逻辑"或"逻辑一致"地内生出对我国大学制度设计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发意义,同时也为寻找蕴涵于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制度差异背后的相似经济逻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不久前,笔者对欧共体国家进行考察,并对欧美企业所采取的对策动向进行研究,发现构筑现代企业模式,实施制度创新,寻求科学管理,成为主导世界潮流的取胜之宝。这对于我们的企业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颇有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并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同时也建立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独特的企业制度又为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法人股权为主的产权制度成为现代日本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明核心。在日本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当时的企业多属厂私人垄断的小企业,那时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集财产归属机与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于私人垄断者一身,即私人垄断制。随着商品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企业逐渐由原来的私人垄断制问公司制过渡,于是股份公司逐步成了主要…  相似文献   

13.
“跳蚤满天飞”。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异常活跃,有HR评价说:“跳槽远比欧美市场厉害,更不用说日本了。”HR面对员工离职是不是已经有点麻木了?反正找工作的人多的是,没有谁真的不可替代。其实,过高的员工离职率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还带来很大的隐性损失,任何一个HR都不愿意看见这种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上看,制药行业的市场重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如今,赛诺菲期待在欧美之外,在新兴市场有更好的销售。事实上,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赛诺菲已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5.
在战败的废墟中崛起的日本,成长了诸如丰田、索尼、东芝、东陶等著名企业以及经营方式各异的诸多中小企业,日本企业在全球经济战中取得的成功对处于体制转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中国企业有很多借鉴之处,因此对日本企业的分析将有助于中国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弥合与发达国家企业间存在的差距,提升中国产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笔者在日期间,对大量的日本企业进行了考察,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并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发。一、以强烈的生存意识,构筑了高度严密的组织体系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曾经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是相…  相似文献   

16.
可鑫 《科学咨询》2005,(23):43-44
"跳蚤满天飞".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异常活跃,有HR评价说:"跳槽远比欧美市场厉害,更不用说日本了."HR面对员工离职是不是已经有点麻木了?反正找工作的人多的是,没有谁真的不可替代.其实,过高的员工离职率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还带来很大的隐性损失,任何一个HR都不愿意看见这种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欣欣 《决策探索》2008,(16):63-64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又是被该企业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源于美国和日本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这一研究热潮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引起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抢占了原来被美国货一统天下的大量市场.这使美国企业界大为震惊,他们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被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购物中心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约有100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购物中心提供了一次性购物、娱乐、休闲多样化的商业组合环境,因此风靡欧美、日本、东南亚,被认为是未来零售业的主流形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形态的变革,购物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谈煤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形式单一、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比较基础不一致使各项指标缺乏可比性。煤炭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推进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是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模式包括推行增值会计和增值表制度、编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附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等。  相似文献   

20.
“从蓝到自”: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IT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就被欧美大型企业所采用,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IT部门。但由于欧美本土软件人才供不应求,人力成本昂贵,以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的全球化,欧美大型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找软件外包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