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爱箫 《天府新论》1998,(6):70-77
《无言之美》、《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谈美书简》未必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但却一定是他谈美生涯中三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朱先生走了一条曲折回旋的路。《谈美书简》体现出了明显的向早期美学思想回归的倾向。这在学界已渐成共识。因此,弄清末先生早期美学思想是弄清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关键。对于朱先生早期的美学思想,学界向来有毁有誉。但大体上以1956年为界:此前,除鲁迅先生等少数几人有过严厉批评外,论者多持肯定态度;此后,则多为从政治而非学术立场出发的简单否定和批判。论者多偏执手朱先生的“言”──说了些什么,而忽…  相似文献   

2.
沉重的篓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砂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便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沉重。”  相似文献   

3.
偶翻今年四月号《长安》文学月刊,在一篇文章中引有这样一首诗:《爱我吧,海》 爱我吧,海, 我默默说着, 走向高山…… 弧形的浪谷中, 只有疑问, 水滴一刹那 放大了夕阳 据说这就是近年来在青年中风靡一时的所谓朦胧体诗。读后确实使人感到“朦胧”;恍兮惚兮,不知所云!是“海”爱“我”?还是“我”爱“海”?“我”、“海”、“山”,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浪”和“谷”又是怎样捏拢到一块的?为什么还是“弧形”?诗,无非是状物抒情。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境?说明什么问题?这使我联想到最近在北京看过的一个外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些作品我不懂得叫什么艺术流派,但我想是与朦胧体诗有点亲缘关系吧。比如有一幅画,画面上直直地画了几条黑杠子、红杠子、兰杠子,此外,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要  相似文献   

4.
我酷爱文字改革,耗尽我十多年业余时间.我选注过秦汉散文和律诗绝句,也下过几年功夫;并不喜爱《诗经》.1978年偶然的机会使我考取研究生,1980年才开始读《诗经》.近年来发表几十篇短文,都是读《诗》时偶然所得.换句话说,我那些看法,不是经过长期地深思熟虑形成的,而是偶然产生些假设,立即查阅资料,随手作些论证.可能有不少漏洞.老实说,有些短文我就没有打稿.这些“偶得”是怎样得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毛驴过桥     
大伟 《快乐青春》2011,(6):29-30
森林边上有一条小河,河水很深,河上架着一座独木桥。一天,从河两岸分别来了两头小毛驴,它们都着急过桥。东边的毛驴说:“你等一会儿再走吧,我有急事,我先过。”西边的毛驴一听,急忙摇头说:“还是你先等一会儿吧,我有要紧事,我要先过。”  相似文献   

6.
许多事情开始总是困难的。我们现在要进行思维史的研究工作,目的是探索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规律。由于这是现有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而我们又是开始探索,所以困难更多。这儿,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言:“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思维史研究这个问题上,截至目前,应该说,暂时还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问题在于:找寻思维史研究的道路有什么必要?有无可能?然后才说,如何去找寻这条路。当然,“找寻”就是要探索地走去。走了一段,就算找到了一段;走通了或者基本走通了,就算找到了这条路了。至于思维史研究工作,如何才能有更多的人来走这条路,这同时也就是使思维史研究由无路可通到羊肠小道,由羊肠小道到阳关大道的问题,它完全取决于这个“走”字。当前只能讨论探寻思维发生发展规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始走出头一步或几步。就是说,目前所能说的,只是最初步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研究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近几年一直在鲁迅研究界的上空萦绕。有的人说:鲁迅研究已经到顶了,很难再有什么突破了,没有什么可搞了。有的人说:鲁迅根本就不值得研究。后一种说法显系出于无知,近七十年的鲁迅研究学术史已经作出了最有力的批驳。前一种说法,虽然并不正确,然而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鲁迅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境界,本体研究、即鲁迅著作、生平、思想的资料整理、注释解析和理论研究,已经攀上了一定的高峰。沿着这条路线再往新的高峰攀登的确相当艰难了。因而在鲁迅研究工作中出现了相对的“极限感”。 鲁迅研究果真到了“极限”,没有什么可搞的吗?不是的。列宁说过:“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邵荃麟等同志在攻击我们的文学“现实性不足”、“现实主义不够”的前提下,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在“现实主义深化”的幌子下,他们强调要写出“现实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提倡所谓“社会问题剧”;鼓吹什么“现实主义的胜利”。这究竟是些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韩复榘这个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师吕伟俊同志写了一本专著《韩复榘》,约三十万言。我有机会先读了他的书稿。作为民国史的一个项目,我觉得这是应当做和值得做的。这本稿子新近要印行。出于著者对我的信赖,他要我在书前写一篇所谓“序”。近几年我虽然也干“民国史”这一行当,但对韩复榘这个人物还不曾下过深功夫,只能从“我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小道”的分歧“人之初”、人类的婴儿时代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文学之路.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文学产生了,先是无名的后是有名的作家在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了一条路;再后来,文学之路越踩越宽,但走上或想走上文学之路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形之下,“文学大道”变成了“文学小道”。于是,有人惊呼“撞车”:道小人多难免不出“交通事故”;有人担心徒劳无功:这么多人拥挤在一条小路上,就是去淘金也未必人人能抓到金子,何况前面有什么还是未知数,只见耕耘不见收获大有人在。于是就有人好心地奉劝越来越多的初学写作者特别是文学青年赶快改弦易辙,及早从拥挤的“文学小道”退下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以免竹篮打水一  相似文献   

11.
墙该不该砌,坏了又该不该修,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既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佳的办法应是“先听别人说。再走自己的路”。对一个人而言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2.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13.
儿子过生日前,他爸问他需要什么礼物.他愣了一下,无所谓地说:"随便."我再问:想吃些什么?儿子更无所谓:"什么都行."我和他爸有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一个人在决定走自己的道路那一刻是人生中最严重、最动人的一刻。在他决定自己的道路之前,他必须知道自身的力量、他应负的重荷。……我安排每个角色都决定走他自己的路。至于是什么路,我没有指出来,也不可能指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新的探索新的开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王庭科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庄严宣告:“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①所谓“走俄国人的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们对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蛇”的形象,多姿多彩,意蕴丰富。且看《故乡》中的名句: 我想:希望定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希望”——“路”,在《彷徨·伤逝》中,便是用”蛇”来比喻的: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出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是我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18.
《南方论刊》2009,(5):128-129
“你们势头很猛啊,很有创意,这条路走对了,前景很大。”“金融危机对你们企业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困难,可以向区文产办反映,也可以直接找我们,区委区政府来协调支持。”“政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一定能够化危为机,战胜困难,要有信心!”……  相似文献   

19.
散文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散文?这是个曾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出过许多散文集子的巴金先生在回答什么是散文时说:“我实在讲不出来。我并非故意在讲假话,也不是过分谦虚。”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很大贡献的散文家郁达夫也说过:“我们的散文,只能约略的说,是Proso的译名,和Essay有些相象,系除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更有甚者,一位英国作家曾不无怨恼地指责:“散文,这是文学橱柜里一件可诅咒的、莫可言状的衣衫”!  相似文献   

20.
看《金瓶梅》,几次见到“金命水命,走投无命”这个谚语,虽也能意会是什么意思,但总想找个“经典”来参照一下才放心。翻李布青《金瓶梅俚语俗谚》,见有此条云“形容谋些人捡条性命,慌忙逃窜”。并举了第六十九回的例。这只能说是从此例中“概括”出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意思,也没有讲出来。看了心中的疑团仍未解。忽一日听一妇女和人闲话,说算卦的讲她是水命云云。我想或许看相算命的人按阴阳五行来分人的命。但基于一向深恶此类骗子,不愿去问。手中又无卦相之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