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民国初年中国政坛上出现了政党组建与活动的高潮。其间,政党的离合过程对孙中山早期的政党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孙中山的民初政党政治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其近代政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既不同于一般传统的和西方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思想,也与近代大众政党政治思想有别,具有明显的精英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试论孙中山的政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曾提倡政党政治。但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使孙中山政党观发生变化,转而主张建设革命党并付诸实践。革命党政治的实质即是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一党治国。在近代中国,这种革命党政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党专制,一党独裁。  相似文献   

3.
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默海 《兰州学刊》2007,6(8):131-134
民国建元之初,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政治,主张在宪政框架下开展政党政治活动.后来,孙中山放弃了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观念,主张"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政党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个时期中国不宜开展政党政治活动;直接的原因是民元之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试验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自由主义政治产生的怀疑;而苏俄的影响则是孙中山政党观念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政党政治取代君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界碑意义;政党政治是作为民主政治的范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主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政治文明系统的中枢;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日观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彦 《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03-110
研究孙中山对日观 ,对于了解孙中山思想、孙中山与日本关系以及近代中国革命进程都有重要意义。从战略与战术关系出发看待孙中山的对日观 ,可知他是为了达成革命目标 ,而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和不惜付出代价。本文还专门就民初孙中山同日本的几次政治交易特别是订立《中日盟约》问题进行具体考察并作出评价 ,对有关文件的真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李昌庚 《兰州学刊》2007,5(8):127-13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吸收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特定国情而提出的,尽管有些不足,但仍存在许多理性的价值。虽然"权能区分"理论、五权宪法和"以党治国"思想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及其立宪政体。文章指出必须从如同孙中山所言的基于中国国情的"过渡时期",从孙中山思想的本意来评价其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会选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安福国会一向是作为民初中国民主政治腐化与衰败的政治符号而存在的,更普遍地被学界认为是军阀玩弄强权与实力的一场政治游戏。综合考察安福国会议员选举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相对于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而言,它有更多的腐化与堕落的烙印,诸如选举过程中严重的贿选、包办与舞弊问题等,但选举法律的制定与选举形式的存在,无形之中便标注了其堕落的底限。客观而全面地考察与评价安福国会的选举,将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民主政治在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辫子问题"和清朝的建立与灭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军入关,以惨无人道的留辫运动建立了在全国的绝对权威,进一步使中国专制社会传统的泛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广泛传播.反清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辫子问题"上大做文章.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辫子问题"成了革命党人推进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民初涉及全国的剪辫风暴,则成了辛亥革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追求个性解放、推进民主共和不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和清廷的留辫运动相比,民初剪辫风暴的最大特点是相对自由.这反映了历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关于孙中山民元四月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到宋案爆发一年内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学术界早有定论,认为孙中山一年的奋斗其实就是幻想,甚至还犯有与袁世凯会谈的错误。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这一年的奋斗以民生主义为主导,对民初政局、对袁世凯及其政府的认识没有幻想,没有错误,而是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正常行为,在民初共和时局面前,政治家的相互妥协既正常又符合民主法则。随着时局的转换,孙中山及时修正或更改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主要民生主义的奋斗转换为主要政治斗争的奋斗。  相似文献   

10.
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政治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似乎都缺乏让商议式民主生根、结果的丰厚的土壤.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基层出现了不少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之案例,其中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引人注目,曾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地方制度创新"奖."民主恳谈会"将商议式民主带进到基层民众的政治生活之中.本文从商议式民主的角度阐述了"民主恳谈会"这种制度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与民主意识、政体样式与民生诉求以及近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深刻揭示后发展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崇高任务.由衡水学院赵艳玲博士撰著的《清末民初的代议制——从顺直谘议局到直隶省议会的案例考察》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和重要贡献.该书以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顺直谘议局和省议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清末顺直谘议局到民初直隶省议会的历史变化过程,并以此为窗口透视中国近代的代议制度、地方自治、地方政治,堪称一部重要的史学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2.
政党与票选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两个特征 ,而这种特征要真正融入民众的政治生活 ,必须以一定的公共领域及在此之上所展开的政治营销为前提。检讨民初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为组成责任内阁而展开的国会竞选活动 ,发现民初的政治发展受挫及宪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黩武主义 ,即后来孙中山讲的“吾国之大患 ,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相似文献   

13.
以党治国的党国政制是民初历次革命运动反复冶炼的政治结晶。它由孙中山及其政党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践尝试,在护法运动中后期至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初期逐渐肇基成型于广东,最终伴随北伐战争的狂飚席卷全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影响。党国政制的肇基与普及,与其说是孙中山一人倡导之力,毋宁说是急需革命政党指路引航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历史抉择。自然,党国政制的利弊与是非,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动所使然,不应完全归功或归咎于晚年力主实施这一政制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一种“扬袁抑孙”的观点,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看作“是搞糟了”,认为孙中山制订的《临时约法》和确定的责任内阁制,“是造成民初社会动乱、阁潮迭起、府院之争”的重要原因;把袁世凯从清末到民初施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说成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这种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相似文献   

15.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 ,进而提出 ,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协商性资源,继承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传统,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基本取向是协商性民主.但由于代议制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也自觉地推动竞争性民主的发展.这种政党政治是协商性民主与竞争性民主的有机结合,因而具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和主持下,中国形式上建立了一套以法、美为榜样,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人完全照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过几年的试验、运行,它逐步蜕化、变质,最后成为封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民初民主政治实践是我国政治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之重新进行审视、反省,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有重大裨益.  相似文献   

18.
政权的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运行方式,并体现着政权的归属。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形式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政体选择。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选择什么样的政体一直是各方斗争的焦点。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斗争贯穿于政党政治的始终。由于历史、传统、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未能选择并形成最为恰当的政体形式,这成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重要诱因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东欧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党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东欧政党政治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过去无处不在的“左”和“右”之间的分野现已变得模糊不清,出现朝中间靠拢的倾向.同时,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持续的“欧洲化”进程使东欧国家内部传统的社会认同和族群意识遭遇挑战.东欧各政党针对政治形势和政治体系内相对力量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扩大社会基础,巩固或赢得政权.东欧政党政治开始显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