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黑龙江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黑龙江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文化是黑龙江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抢救满语资料、研究满文档案的民族文化遗产拯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满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仅靠学术界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及全民的参与,从而形成持久、广泛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确保满族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满族在缔造祖国、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满族又是黑龙江主要世居民族,满族及先民在黑龙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对开发黑龙江,经营黑龙江,巩固祖国边防,促进黑龙江各民族间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对铸造黑龙江特色文化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杰 《学习与探索》2004,1(4):129-133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元的,尤其突出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上。关外皇太极时期的开科取士,促进了辽东汉族的满化,推动了关外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入关后与汉族一体使用汉文考试,是关内满族走向汉化的重要标志。而吉林、黑龙江地区由于长期禁止科举考试,则出现了长达200余年满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是以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为基础组建而成。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办刊各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研究中居领先地位,成为国际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该中心拥有中国唯一的满语文化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而向国内外招生,培养高层次满语文化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指导的研究生中有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满学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学术热点,极具民族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特色。赵阿平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的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新方向,不仅具有应用性,而且具有跨学科性和边缘性,研究中心将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对满族历史、语言、文化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了满学研究的新路,成为满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其优势与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科目前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文文献研究和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学科带头人为赵阿平教授,后备带头人为郭孟秀教授。学科现有学术骨干1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3人。学术梯队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群体研发优势。研究中心人员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2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60多篇;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多项。研究中心人员还存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省级奖22项。研究中心还与日、俄、韩等20多个国家、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内的有关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并与其他学术单位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的基础是有清一代所奠定的。黑龙江是我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先后有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此建立过封建政权,但是都没有不间断地延续下来。清代流人开发黑龙江,特别是流民反封禁斗争,使这一地区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独占东北特产资源,防止满族汉化以维持其军事统治力量,曾一度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不准汉族人民移居开发。康熙七年(1668)停止施行辽东招民例。二十年(1681)又将…  相似文献   

6.
位于风景秀丽的"中国玉都"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满族博物馆,创建于1985年,建筑风格端庄典雅,展厅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857平方米.它是收藏满族民俗文物、发掘、展示满族悠久历史、研究满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2014年12月20—21日,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和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协办的“金毓黻与东北边疆史地研究论坛”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近20个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金毓黻学术贡献、东北史研究、民族史研究、高句丽研究、渤海史研究、金史研究等6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北京满学会1994年学术年会综述北京满学会于1994年3月24日召开学术年会。北京地区学术界研究满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档案文献、历史文物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满学会这次学术年会的特点是,采取介绍研究心得,交换学术信息的自由发言形式,...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满族文化的来源及其继承关系如何?自古至今发展的特点又是怎样?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除极少数屯落外,满族已经全部使用了汉文、汉语,其意义如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根据个人粗浅的研究,提出如下的初步看法,敬待这一方面的专家批评、指正。一满族文化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来源有三,即:女真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而满族文化的大发展却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之后。现在分别说明于下: 满族文化与女真文化的关系:一般认为有继承关系,但是继承了些什么?继承的范围有  相似文献   

10.
1985年7月17日,笔者到五常县营城子满族乡进行历史考察,从61岁满族老农民关文斌的家谱中,发现三幅清代乾隆年间满文年彩。这三幅满文年彩,用宣纸刻成,文字和纹饰尽同,是清代民间艺人一次用刀刻出来的。因年久已经变成暗黄色,其中两幅已损坏,只有一幅保存完好。年彩长五十九点五厘米,宽二十七点五厘米,下端中间刻有满文“佛尔郭出课”(汉语“奇”、“瑞”之意),周围刻有几何纹饰,下边有连钱纹饰和穗头。  相似文献   

11.
帝王尊崇保母 ,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清朝诸帝尊崇保母 ,虽是因袭明朝 ,也带有满族传统的印记。本文依据档案、碑传、家谱和实地考察 ,对清朝册封保母的缘起、内容、特点和终结 ,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的角度考察,载沣驱除袁世凯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亦是少壮派满族王公逐渐集权的必然举措。载沣驱袁的态度与理由发生过明显的转变,最终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是载沣在与其他清廷高层各派系博弈下有所妥协的抉择。驱袁后,载沣并未真正实现集权,他的统治权威非但没有通过驱袁树立起来,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内外各政治势力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并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14.
明清鼎革之际,满汉之间政治体制、统治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满汉文化冲突的主要内容,加剧了顺治和康熙初年的社会矛盾。面对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清初理学既不批判现实,也不反传统,而是致力于社会重建,力图通过合法的渠道,按照儒家的正统模式,重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并借机恢复自己在意识形态中的独尊地位。在以熊赐履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名臣真正将理学推向朝廷之后,理学在清朝政治中的影响随之急剧扩大,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清朝政权的指导思想,成为清朝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了清初社会政治演变方向问题。在此过程中,清朝政治逐渐完成了从满洲传统政治向中原政治的历史性转型,而皇帝转向儒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满汉间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民族融合成为可能。与之相应,遗民政治态度从复明到重建的改变,则是清初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的标志性政治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周喜峰 《求是学刊》2006,33(3):133-138
科尔沁蒙古是明朝末年游牧于东北西北部地区的蒙古族部落。在满族形成过程中,科尔沁蒙古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科尔沁蒙古归附后金政权,改变了其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为后金统一女真各部和漠南蒙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科尔沁蒙古的归附,既壮大了后金政权的政治势力,又扩大了后金政权的政治影响,使之发展成为当时与明王朝抗衡的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在经济上,科尔沁蒙古是后金政权战马及牲畜、粮食的供应地,对后金政权的发展强大给予了重要的经济支持。科尔沁蒙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促进了女真族的统一和满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9.
隋丽娟 《求是学刊》2003,30(3):116-120
清末新政时期 ,黑龙江各民族的新式教育蓬勃兴起。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各民族的文化素质 ,而且在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 ,有巩固国防、共御外侮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黑龙江各民族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 ;剖析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的意义及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式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固守边疆的作用与意义 ,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