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4.
对<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是理解与感受<红楼梦>题旨与命意的关键.舒芜、王蒙、刘再复三位学者作家研究红学的著作足以"照阐文心"、"启人心智"、"裨益读者".他们关于<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并共同受鲁迅与王国维的影响.他们的红学研究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不仅于自然景观而且就人物形象都凸显出"红"的意象特征,表现出曹雪芹明显的爱"红"情结.仅就对<红楼梦>中"红"的服饰特征描写及其内在情性表达,探求<红楼梦>中"红"的情性复合意味,以为<红楼梦>开掘出新的文化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6.
考察吴藻的文学创作,明显可以辨析出<红楼梦>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表层的,如作品结构、语言、意象等,与艺术形式相关;有的是间接的深层的,如自传意识、女性意识、爱情意识等,与作品思想内涵关系密切.吴藻与<红楼梦>文学世界有相似的人生图景,这在<红楼梦>与她的文学创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7.
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也受其浸染.不论是<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的主旨,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都深深地打上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烙印.同时,老庄生死观以及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了<金瓶梅>开创的文人自创和人情小说的传统,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中介,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其妇女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小说特别是<红楼梦>有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秋窗风雨夕>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词汇中包含大量方言词,它们大部分没有进入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些词在当代北京话中也已消失,但却在我国其他一些方言中被保留了下来,它们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能为<红楼梦>词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当代山东淄博话中就包含许多曾见于<红楼梦>的方言词,我们从中选取了前人较少关注的9个方言词(词组)进行考察分析,以此说明在<红楼梦>词汇研究中参考当代方言词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各种粥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以.对于各种粥名,如何翻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有效理解是译者必须慎重对待的.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首先简单介绍了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分析了杨宪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说明了杨先生的译文并没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新红学以来最大的公案,当数胡适提出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狗尾续貂"论.然而胡适所示证据漏洞百出.仔细辨析文本,则足可证明作为科场高手的高鹗,根本不可能完成后四十回那样伟大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全部写作.高鹗对于<红楼梦>的贡献,应该主要是做了必要的编辑工作,至于其"所补"入的少量文字,实在是<红楼梦>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恶瘤".  相似文献   

15.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基本上是按照"文成于三"的模式来建构的.所谓"文成于三",意思是"三"不仅体现于<红楼梦>的主体框架和情节线索上,而且还普遍地存在甚至融化于<红楼梦>的微观结构乃至语言句式上,最后形成一个由"三"构成的有机的网状结构.例如,黛玉是宝玉爱情之线(小说的三条主线之一)中的三个女主角之一,而最能体现黛玉悲剧性格的典型环境则是"听牡丹亭"、"吃闭门羹"以及"逗引鹦哥"等三境.在此主要通过对黛玉的"听牡丹亭"的"三听之境"(耳听、心听及神听)的细读式结构分析,以证明<红楼梦>"文成于三"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作者对神话的一种延伸;<呼啸山庄>表现的是一种来源于圣经的哥特式创作风格.二者通过梦境的描写,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在对<红楼梦>主旨的阐释中,陈其泰张扬"写情说".他从"知己"、"真情"立论,充分肯定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男女之情,认为抒写真情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意,而这种真情又突出地表现在宝玉与黛玉、妙玉的关系上.又,陈其泰把"写情说"与"发愤著书"这一批评传统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运动的规律,深化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发愤著书"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9.
浅析《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红楼梦>人物语言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以及人物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人物语言的翻译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活跃生动、最生活化的主要人物之一.尽管许多学者对王熙风这个人物从多个侧面进行研究,然而对这么重要的人物在英译本中再现的评价却非常稀少,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文章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再现.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