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肖向明  杨林夕 《学术界》2007,4(2):246-25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鬼"文化观念和表现技巧通过或隐或现的方式流入现代文学的经脉里.具体来说,古代作家的"鬼"观念、作品隐含的"鬼"母题以及"鬼"文学的审美经验等都对现代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鬼"文化之要素及其流变,为现代文学民俗资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和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3,3(4):60-64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 ,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 ,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检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研究者应增强立足点意识、理论意识、汉语言文字意识、体系意识与普及意识.同时指出,古代文学研究作为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文化中的一翼,增强这些意识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纯文学"观视野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纯文学"观的确立,使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它使古代文学研究范围纯粹化,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得到认同.但是,"纯文学"观这种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虽使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其阐释话语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  相似文献   

5.
雷电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它们或威猛,或震慑,或警示,或公正.不仅个性鲜明,富含文化意蕴,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意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科是在晚清以降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中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对这一学科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催生作用.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就业观念,彻底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延续问题,同时它还改变了人们对学术研究的态度,解决了人才和观念等诸多重要问题.其后,高等学府设置文学专业,开设文学课程,文学由此进入大学课堂,从制度层面为古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小说和戏曲课程的开设,更能体现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变,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学科得以成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古代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传统: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并随古代文学教学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的文本是古代文献,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由于时代久远,古今相隔,文献本身有许多地方已不被现代人所了解,如果没有现代阐释,即现代人的理解、观念和理论与之勾通、接受,为现代人所利用,古代文献对我们来说,就是故纸一堆,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死物,只有被现代人接收和利用,它们才能活起来。任何文化古籍,都是借着历代的新的阐释,它才能与一代代人的思想观念相勾通、相联系,才能做为思想和文化资源,被后人所利用、吸收,它们才能起作用。现代阐释激活了古代文化的生命。文化传递犹如接薪,需要代代用“新火”点燃传续,现代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蔡镇楚 《阴山学刊》2001,14(1):5-10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向现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和特点是政治性、针对性、开放性、学术性、比较性、通俗性.其原因为社会改革,西学东浙,文体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使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祁国宏  许结 《文史哲》2007,(6):20-26
从古代文学学科发展、古代文学研究热点和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诸方面对2006年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所取得的系列成果进行评述论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上一年度研究的基础上稳健发展,并有较多的开拓。同时,在学术研究态度和学科风习建设方面,在学科的"创新"研究方面,在全面推进学科发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尚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构成了今后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的崛起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所体现出的广阔的观察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整体性阐释的范式使文学研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历经了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和美学、心理学研究的时代性更叠之后,又多了一个文化阐释的角度。文化的视角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舍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04,(1):167-168
2003年10月18日至20日,由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和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暨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年会在信阳师范学院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重数 ,以数为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先民由卜筮之数创为八卦———《易经》 ,开创我国文献—文学倚数编撰的传统。包括《易经》产生的商周之际 ,文献—文学中数的传统经六次变迁而贯穿始终 ,表现由文献而文学 ,由诗文而小说、戏曲 ,由外及内 ,由明转暗 ,由粗转精等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久被忽略而显得隐晦。其隐晦之故有社会、哲学及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不同层面看 ,这一传统表现为编撰“倚数”称名和布局谋篇 ,“倚数”行文的模式与技巧等 ,综合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机制 ,表现出数理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理与形象互相含蕴而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不单纯是文学形式的探讨 ,而将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 ,有时本身就是这种阐释。本文主张建立写人与叙述并重、形象与数理结合的新的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述学文体、理论运用、观念意识,在考据、阐释、鉴赏的结合、推进中,全面展现出<诗经>字字句句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在<诗经>研究中,闻一多表现出不袭旧说、直切本源的果敢,但也最大限度做到释古可信、步步为营.这对当今学界,<诗经>研究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滥觞很有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代相沿传 ,中国文学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就古代文学而言 ,形成了文以明道、忧患意识和话语蕴藉的独特传统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脱胎换骨般的彻底转换 ,作为一次伟大的文学实验 ,它使得中国文学在转型中获得了时代性、经典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7.
李祥林 《天府新论》1998,(1):86-87,95
由中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于1997年11月上旬在风光秀丽的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学者15o多人出席会议并提交6o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融合的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传播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石涛、况周颐等广西古代文艺理论家以及当代王力、冯振、秦似等学者对古代文论继承发展的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下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船山学刊》2007,(1):F0002-F0002
<正>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创建于70年代初期,1981年就成立了柳宗元研究室,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研讨会,曾先后四次举办国际国内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学术队伍共有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学科带头人为翟满桂教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处的困境和存在问题 ,并从参与现实文化创造、体现当代人文关怀 ;应着手古代文学研究结构体系的重新建构 ,以期形成一个独立、明晰的学科畛域和稳定、开放的结构体系 ;找出研究观念变革的着力点 ,形成科学、多种的研究手段与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通 ;张扬学术个性、重铸学术品格等四个方面为其困境寻找出路 ,以期通过应变求生存 ,在生存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