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赛典赤赡思丁,一名鸟马儿,回回人,别菴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之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关于赛典赤赡思丁的家世及出身,《元史》所载,仅此寥寥数语。据众多学者考证,其为西域布哈拉人,故“西域附元”说似乎已成定论。据《蒙兀儿史记》、《多桑蒙古史》、波斯拉施特《史集》、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及日本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等书所言,绝无赛典赤赡思丁于西域附元后即被重用之事,上述史籍均大同小异地记载了成吉思汗军队1220年春攻克花刺子模不  相似文献   

2.
元代入滇的畏兀儿人,属于西州回鹘,即高昌畏兀儿人。据《元史》记载,自公元1209年开始,高昌畏兀儿人归附蒙古王朝,从征花刺子模及西域回回诸国,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征灭南宋,最后留戍吐蕃及襄阳等地。高昌畏兀儿人进入云南,主要是从忽必烈及其统帅兀良合台,于宪宗三年(1253年)平大理后开始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又进来很多。畏兀儿人在世祖至元初曾参与征伐交趾、占城和缅国的战役,据《元史·世祖本纪》及《元史·外夷二》安南条说:当时交趾及占城叛服不常,曾  相似文献   

3.
赛典赤·欧麦尔·赡思丁是伊斯兰教至先知穆罕默德后裔,中国回族赛义德家族的始祖,是中国元朝(1271-1368)一位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公元问世纪初,他从中亚东来到中国,曾出任元朝中书省首席平章政事,晚年受忽必烈皇帝(1260-1294)派遗行省云南。他治滇六年,政绩卓著,公元1279年献身任上,被追神“咸阳王”。他去世时“百姓巷哭”,至今仍被人民怀念。一、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赠思西赛典赤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地方高级官吏,回族政治家,在那个时代敢于正视现实、洞察时弊,了解民倩,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根据人民的愿望,针对当时陕…  相似文献   

4.
《元史》对西方宗王与元延的关系记载得甚少,元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是一篇很好的补充。碑文说: “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善水利,天下各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元人文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元代史事的资料,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和柯劭(文心)的《新元史》,都曾充分利用了元人的文集。已故历史学家陈援庵先生的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可以说主要是依据元人文集的材料写成的。自从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一书问世以来,  相似文献   

5.
一、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的族属 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是元代重臣,官至中书左丞相。史载:“至正十二年(1352)帖里帖木儿以中书参知政事分省济宁”,十五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十六年命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提调国子监,并与参知政事成遵等议钞法;十七年以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为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以太尉添设中书左丞相。查《元史·宰相年表》,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确为中书省左丞相”。然其族属却不为人知。台湾学者王德毅等所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对帖里帖木儿之族属亦未予注明。笔者翻阅旧籍,在元人周伯琦撰写的《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中发现了一段涉及帖里帖木儿族属的重要记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  相似文献   

6.
我院回族研究所和兰州穆斯林教育基金会合编的研究我国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大型学术论文集《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最近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辑共约30万字。华涛的《穆斯林哈剌鲁人、阿儿浑人早期史研究》一文探讨了中亚突厥语部族伊斯兰化开始的原因;杨志玖的《元代的回回人》概述了元代回回人的东来及分布、政治地位、经济力量、文化贡献、宗教生活等问题;陈得芝的《元代回回人史事杂谈》就回回户籍、“于阗人”的概念、赛典赤赡思丁事迹补、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作了细致的考证和补遗;邱树森的《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根据中外史料考定赡思丁之父苦马鲁丁是赛  相似文献   

7.
(一)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程钜夫传》云: (钜夫)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九《程钜夫传》云: (钜夫)大德四年,改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年,加商议中书省事。按:《元史》、《新元史》所记程钜夫召拜翰林学士之年皆误;《新元史》记召拜翰林学士与加商议中书省事不在同一年,更不知何据。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豫章丛书本)卷七《病中初度……呈诸君子》诗自注云:  相似文献   

8.
刊在《明史》卷332西域传四的撒马儿罕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朝贡记录为中心的年代记(编年体形式的部分)。乍一看,这是很整齐的,好象是把《明实录》概括、整理而成的。但是,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它并不一定都是简单地摘自《明实录》。 那么,先看一下这次所考证的《明史》撒马儿罕传“成化十九年条”(把全文分成a、b、c、d、e、f六个部分,是因为便于解释。以下,别的引用史料也同此)。 《明史》  相似文献   

9.
《元史》失误颇多,后世已多校补,本文就卷151《张荣传》及本卷后的中华书局的校勘记再考二则。《张荣传》记载金朝亡于乙未年,中华书局的校勘记认为是亡于甲子年,皆误。金朝实亡于甲午年(公元1234年)。  相似文献   

10.
元人张起岩撰《大元敕赐故西台御史中丞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神道碑》,是一篇关于元代知名曲家张养浩的内容丰富详赡的传记资料,以此为依据,参酌其他史料,可知:张养浩的祖父张山在苗氏外,另娶杨氏。张养浩母亲许氏,继母尚氏;妻子郭氏,先养浩二年卒,生长子张强;强年二十二岁卒。“云庄”乃张养浩晚年自号,而“齐东野人”为其另一自号,“顺菴”则为其别号。其著述,除学人已提及者外,另有《经筵馀□》、《卫圣编》二种。另外,据神道碑,还具体确凿地勾画了张养浩的仕、隐经历及早年苦读情况。  相似文献   

11.
汪全泰及其著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全泰,字竹海,号子纯,又号铁孟居士,人称大竹先生。生年不详。关于江全泰的籍贯,有四种说法:其一,(周氏遗书)卷九“子纯问政”章注日:“子纯出婺州汪氏。”“婺州”原为浙江金华县治。其二,王季樵《铁孟居上诗钞·序》云:汪全泰“派传越国,著籍真州。”“真州”即江苏仪征。其三,《友声集》丛书本《铁孟居士存稿》署“仪征汪全泰大竹著”,《(续纂)扬州府志》卷九《汪全泰传》亦称之为仪征人,刘大绅所编《龙川先生诗钞》附录二《汪大竹先生诗一首》亦题日:“先生真州人”。其四,《龙川夫子年谱》载“婺源汪大竹,故积学…  相似文献   

12.
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同老舍亲属,在原《老舍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老舍先生的全部作品,出版了十九卷本的《老舍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这套《全集》是老舍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集成,汇总了近年来老舍作品挖掘、搜集...  相似文献   

13.
第二卷马儿年(mōrin—yil(突厥语)=蒙语morin—jil甲午),即回历六九三年(公元1293—1294年)忽必烈合罕卒。其子真金之大可敦,即铁木耳合罕之母,立即与诸大臣计议,使伯颜(Bāyān,《元史》卷一二七本传)追赴铁木耳合罕处,告以合罕大故,使亟归就合罕大位。  相似文献   

14.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15.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祖籍为宋代绵州巴西县(今绵阳市),父邓璋,流寓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因而生于钱塘。二十岁时,南宋灭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被江浙行中书省任为杭州路儒学正,晚年做过国子祭酒兼经筵讲习官。卒时七十一岁。 邓文原比赵孟頫小五岁,诗文与赵齐名,两人关系很好,都是元代前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元史》说他有文集若干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6《巴西文集》的《提要》说:文原所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并未见传本。此本(指《巴西文  相似文献   

16.
补白(二则)     
(一)《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长庆)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李)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辜事。”(《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略同)  相似文献   

17.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的家法和努力,到了姚鼐方才完成、扩大,这是桐城作者所公认的。如陈用光说:“望溪理胜于辞,海峰辞胜于理,若先生理与辞兼胜,以视震川犹有过焉”。(《太乙舟文集》卷七《姚姬传先生七十寿序》)管同亦言:“夫先生气节、道德,海内所知,兹不具论。其‘文格’则受之刘学博,而‘学’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学识深远,所独得者,方、刘不能逮也。”(《因寄轩文集》)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小传》云:“樊州诗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樊川诗四卷,加上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明明只有六卷诗,何以编为八卷呢? 经检核,《全唐诗·杜牧集》前三卷,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以下所引《樊川文集》,均用此本)前三卷所载诗同,编次与《樊川文集》亦同。不  相似文献   

20.
杜甫《八分小篆歌》作于大历初夔州任上。从诗的最后一章“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看,当是应酬索求之作。李潮是杜甫之甥,留作品不多,主要是《唐慧义寺弥勒像碑》及《彭元曜墓志》;在唐代书坛名也不甚显,后来大概由于杜甫为之题咏的关系,方“见称于时”(周越《书苑》)。故朱鹤龄说:“(李)潮书初不见重于当时,独杜诗盛称之。今石刻在……,其笔法亦不绝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八引)《八分小篆歌》第一章说:“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绝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