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王符(约85——162)①,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政权急剧衰落的时期,朝政非常黑暗,吏治极端腐败。一首民谣揭露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②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环境,王符“耿介不同于俗”,隐居不仕,著《潜夫论》三十六篇。在这部著名的政论文集里,他从中小地主阶层的立场出发,“指讦时短,讨谪物情”③,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进行了广泛而尖锐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政治  相似文献   

2.
东汉后期儒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经学的式微;二是儒学思想的精华,渗入到士人的心灵意识中去,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推动力。儒家固有的艺术精神的复苏为东汉后期文学的新变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3.
王永平 《南都学坛》2003,23(1):24-29
会稽山阴孔氏是六朝时期颇为兴盛的世家大族。孔氏在东汉后期南移会稽 ,在思想文化上未受玄学新风的熏染 ,因循汉儒经、律兼修的传统学风 ,与其他江东旧族一致。孔氏子弟重视仕宦 ,为政忠直 ,“秉公不挠” ;精悉朝仪典制 ,“谙练故实” ,故多有出任御史中丞、尚书仪曹郎等者 ,在当时文物制度的创设中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5.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东汉法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不仅承袭了先秦法家的基本思想,而且在当时的儒法斗争中,也反映出他的法家思想特点和实践精神。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讶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他出生于小官僚地主家庭。他父亲诸葛珪做过东汉太山郡丞。父母早死,由他叔父诸葛玄把他养大。以后诸葛玄做豫章(江西南昌)太守,把他带到南方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  相似文献   

7.
韩国良 《南都学坛》2012,32(6):50-55
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乃是其心路历程的指示器,借助于它不难看出两汉文人的心路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大转关。第一次转关发生在武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前期的良禽择木、轻于去就转向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第二次转关发生在元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转向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第三次转关发生在安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转向东汉后期的积极干预、舍身匡救。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历史上,“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秦“患”、“忧”竞争,“患”占有优势;东汉始,“患”让位于“忧”;魏晋始,西汉后期进入本概念场的“虑”与“忧”展开角逐,直至宋代才取代“忧”成为主导词;元代后期,“虑”又让位于东汉始进入本概念场的“愁”.可以从先秦至西汉、东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其间的这种历时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9.
易学史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 ,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经学研究的路数 ,不应再将注意力放在经传注释、授受源流、学派演变和论争等问题上 ,而是应该将视野扩大到深受《周易》和易学启示、影响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扩大到曾经研究易学、运用易学的所有重要人物和著作的思想主张。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秦代、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中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易传》是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 ,易学研究和运用是秦汉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易学思想则是秦汉思想发展的主潮、主旋律。一部秦汉思想史 ,可以视为秦汉易学思想史的衍扩和伸展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现世“贫乏的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人与世界的分离乃至对立的反思,他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为了这一拯救,他认为,语言本质上具有“聚集”之意,因而,通过改变传统语言观,使人与其他万物共居于世界的一元中,通过纠正人对其他万物的“主宰”关系,给人以新的生存方式。然而,海氏后期的这些思想是与他前期对此在的本体论思考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由此也可见得他思想的整体性和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黄宪魅力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宪是东汉后期一个平凡却又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以自身的魅力赢得了士人的广泛赞誉,被后人视作"一个谜样的人物"。本文揭示,黄宪的魅力源自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忠实实践道家思想的结果。而黄宪之所以能在士大夫中赢得广泛的钦佩与赞誉,又与当时社会处于思想变革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道家思想塑造出来的真实典型,黄宪为处于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崩溃、行为失去依据而矛盾困惑、焦虑不安之中的士人撑起了一个心灵的避难之所,吸引着人们与之亲近。  相似文献   

12.
汉晋之际是道家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汉后期为第一阶段,是道家思想挣脱压抑,走向复兴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曹魏正始年间,是《老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为魏末西晋之时,是《庄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四阶段是东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走进宗教和社会生活,为道教的成熟提供理论基础,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契合之点,在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美学、庄园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征士、聘士最早出现于东汉后期的文献中,征君则出现于魏晋之际。在内涵上,征士、聘士二者相通,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同步变化。征士、聘士作为社会对士人的积极评价,其产生与汉代的征召制度、东汉后期名士清议之风以及汉代推崇隐逸的社会风气有紧密联系;征君的出现,则是历史书写受魏晋以下东汉时代观影响的产物。研究证明,历史书写往往受到社会风气、文化思潮以及语言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对东汉史的研究加强了,但很少见到有关东汉史分期问题的专门论述.本文拟对东汉史的分期提出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将东汉与三国合在一起,分为三个时期:东汉前期(汉光武帝至汉章帝共64年;东汉后期(汉和帝至汉灵帝共101年);分裂时期(190年——208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凡19年为前段,208——280年即建安十三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凡73年为后段,前后共91年).范书是从政治概况的角度作出上述分期的.他认为三国分裂,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因之“附于东汉”.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按其分期却将东汉  相似文献   

16.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一) 曹操是封建社会进入中期以后的杰出法家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政权崩溃的时代。东汉政权是由世族豪强控制的。长期以来,推行一条儒家路线,政治上实行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名教之治”,组织上实行在儒家虚伪德行装饰下的“任人为亲”路线,思想上提倡尊孔读经,宣扬天命论。世族豪强是儒家路线的阶级基础,历史发展的障碍。他们大量兼  相似文献   

18.
(一) 曹操是封建社会进入中期以后的杰出法家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政权崩溃的时代。东汉政权是由世族豪强控制的。长期以来,推行一条儒家路线,政治上实行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名教之治”,组织上实行在儒家虚伪德行装饰下的“任人为亲”路线,思想上提倡尊孔读经,宣扬天命论。世族豪强是儒家路线的阶级基础,历史发展的障碍。他们大量兼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然而他后期创作的诗其思想内容存在严重缺陷,这是由于他的人生态度发生变异的缘故。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修养在创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会稽虞氏之家风与家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南都学坛》2002,22(4):14-20
六朝世族门第之长盛不衰,与其家风、家学有关。会稽虞氏兴自东汉,历六朝之世,绵延至隋、唐,数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江东著姓。虞氏门风尚忠义,重事功,讲孝友。在学术上以儒学为根本,兼容并包,南朝后期渐重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