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格尔的音乐关学体现他“绝对精神”的哲学理念,他的“精神哲学”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石之上,从哲学、宗教、伦理各角度阐述论证“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主导作用。音乐作为意志的体现,也是“绝对精神”的表现途径,作为一住哲学家.黑格尔所关注的是音乐所体现的内容,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所包涵的人的“精神”或“内心”,通过心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时所见的各种“情感”“情绪”。黑格尔的理论揭示了音乐本质的一个层面,即音乐的表现意义,在19世纪时期美学的研究将他的论说归为“他律论”,与专注于音乐形式规律的“自律论”对立,从现今的角度看,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黑格尔的论证中体现了“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音乐究竟能否表达情感,从古至今一直有很多的争论。从声乐形态向器乐形态转变时,旋律派与和声派的产生,到20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表现主义音乐的对立产生,不难看出,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对于音乐美学情感问题的追问,各种流派一直是在此消彼长、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状态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4.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对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追问,一直都是在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相争持的焦点中进行的。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沿革的基础上,坚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命题,认为它应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文章从特定角度阐述了音乐中人的情感是音乐存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文版出版以来,音乐学界对其中的思想进行了持久的讨论,并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但是,其中许多文章忽略了此书的"辩论"性质,没有在汉氏针锋相对的言辞背后,理清他的真意。尤其对于汉斯立克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普遍存在偏颇。本文从《论音乐的美》产生的争论背景入手,总结了汉氏对音乐美学史上几种成说的批判,尤其是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给予重新解读,试图还原汉氏的真意。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学界意识到,对于这本洞见与偏见并存的音乐美学经典,目前仍存在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学领域的“自律论”和“他律论”之争,由来已久。一般的观点认为,他律论肯定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自律论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实,自律论和他律论都肯定情感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起作用,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对音乐中的情感的概念上的认定和情感在音乐中起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既不否认音乐具有本质,也不否认音乐具有内容,只是其对音乐本质和内容的认识与先前的主流观念有所区别。因此,将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看作伽茨所谓“自律论”音乐美学的看法是不妥当的。在“反本质主义”甚嚣尘上的理论背景中,汉斯立克所确立的音乐美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情感具有多重意蕴,它对于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以及从其基本特征上去建立音乐内容和形式间的较为普遍的联系等,都具有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对音乐美本质的讨论中,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他律与自律之争.其实音乐美学流派中他律论与自律论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各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对音乐美的本质进行主客交融、全方位的整体把握,他律与自律存在着时立的统一,应走向他律与自律二元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入手,对情感论音乐美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内容的主体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现当代学术界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评价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说它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也有人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以学贯中西的高视野,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近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相提并论。不仅提供了新见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钱先生的先在提示为起点和指导,从音乐的本体与音乐之美、音乐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对嵇、汉的观点作了较充分的理论追问与分析。既具体展示了两人思想之“同”,也揭示了两人思想同中之“异”,还论及两人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的学者,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其体现的学科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西方音乐关学问题视角作为参照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二是以中国音乐美学史作为参照,对西方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以对方的美学问题视觉作为参照,如此,使中外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情感说”建立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并推及人生观。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表现,好的作家只有具备高洁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传世名篇。在人生中,情感的稳定指向是趣味,一种高级的趣味,必然关乎伦理,关乎宇宙人生。总体来看,梁启超的“情感说”试图建立“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桥梁,推崇一种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将崇高与“无我”当作人生的追求,因此,“情感说”就具有了深刻的人生论美学意义,体现了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音乐思想哲学内涵及美学特质两方面的分析阐释,试图通过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前提,挖掘在他的音乐思想中两者的辩证同一关系。探讨"理念"(精神性)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5.
16.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有过自我表现、情感抽象、情感否定等多种学说 ,都未能全面准确地论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是人类表现性艺术产生的最早的形式之一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 ,音乐与情感互动说准确地揭示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音乐的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自律与他律问题是音乐理论上极重要而又长期争论、悬久未决的问题。未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错误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抛弃二元对立思维 ,从音乐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大根本属性入手 ,就可以把握其事实上所具有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本质。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品本身既有情感,表现了作曲者的情感,又唤起听众的情感,音乐与情感两者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9.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问世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活的年代相隔一个世纪,但是《格列佛游记》中透露出来的美学理念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却惊人的一致,它具体体现在美的本质、美学与实践的关系、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冲突论和悲剧论、理想的人物性格等五方面。这说明虽然被时空分隔,但从美学意义来讲,二者在实质上存在令人惊叹的不谋而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三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