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集中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全面展开到深入推进的接续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成就和理论认知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远大理想,超越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迷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军 《学术论坛》2005,2(3):1-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洞察世界发展,立足中国国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立体架构与设计,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公平正义视作基础价值原则的现代化,受公平正义规范体系的规约、指引和评价,内蕴着公平正义叙事体系。基于对西方式现代化中分化、分裂和对立等矛盾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地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在现代化中增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社会平等和分配正义等价值叙事。从宏观方面讲,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共富共赢两类公平正义类型,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阶级剥削和殖民掠夺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叙事不是采取纯粹的“哲学逻辑”和抽象的“解释逻辑”,而是采取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全球治理变革等方式解决公平正义现实难题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公平正义叙事丰富了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重塑了人类现代化的观念体系,使其具有了新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其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历史和现实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和呼唤 ,不仅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而且决定了人的现代化的逐步实现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解,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正是把“自由人联合体”和“三个主人”界定为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当代就具体化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物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如邓小平所提出的要培养“四有”新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而其根本途径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解,突出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必要性和利益范导性,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理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当代就具体化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及逻辑都一再佐证: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保证是人的现代化。作为物的现代化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内生力量”和“创造”形态。在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则是如邓小平提出的要培育“四有”新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养“四有”新人、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宏观保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教育”,是造就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一 一般来说,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实际上人的素质提高本身也应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体现了人对现实的超越,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人本身的超越,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人的现代化,因为它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人的现代化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属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精神素质尤为重要,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新发展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先进国家 ,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然而 ,就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而言 ,只有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其新发展观 ,才真正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取得了突破和超越。一、邓小平的新发展观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 ,其核心、实质和第一要义 ,是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即加快发展自己 ,尽早实现现代化。这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是民心所向 ,大势所趋。他一再强调 ,“我们要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要…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和地区的角度看,现代化的特征值得关注:第一,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化,自然界由于现代化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现代化标志着人与人即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第三,现代化意味着经济意识形态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第四,现代化对国际关系的改变。第五,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生物和人类进化的一个阶段。第六,现代化进程开始于西欧,是西方把整个世界卷入现代化浪潮的。第七,“现代化”是西方线性发展历史观的概念。第八,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系统复杂性的进一步发展。第九,现代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为各种地域模式。第十,现代化与全球化在时间段、内容、分析架构和包容性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 ,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 ,但中国真正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 ,则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始的。中国共产党所以能超越中国其它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变成现实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时 ,能够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合理的制度体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创新开辟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在深刻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  相似文献   

11.
人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它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年来,我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不仅推动着经济、政治走向现代化,而且推动着人自身走向现代化。因此,从改革的角度研究人的现代化,即把改革与人的现代化统一起来研究,无论于改革,还是于人的现代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现代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既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态目标,具有深刻的内涵,也是一个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展开的过程,在物质和人文两大层次上具有显著的外在特征。城市现代化是其内涵和外延在现实社会中的高度统一,它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的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追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抽象化、片面化的超越。马克思认为,满足人的需要、丰富社会关系、充分发展个性和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需要。通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两者和谐共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显现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何干强 《西部论坛》2019,29(3):1-13
科学地研究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它们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时代的先进生产方式体系,包含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固有弊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不但要遵循社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还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的规律,巩固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降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上升,为此,建议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体上振兴国有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个飞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作为超越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实质上是人对于传统社会结构与功能进行全面持续创新的结果,思想、制度和科技这三个维度的创新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长期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社会结构内部缺乏创新需求和创新活力,没有形成上述三个维度的创新得以持续均衡推进的社会机制.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模式和推行"思想-制度-科技"三维一体持续均衡化创新战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引入和健全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狭义“现代性”张扬理性、主体性,相信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世俗化等成为人们追逐的现实目标。“乌托邦”是人们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对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构想,表达着人们的追求和期待。传统社会主义由于没能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困境与冲突,使现代化步履艰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性的生成、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文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景和走向。中国当代文化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振荡和价值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迎接挑战,积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目标。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人的现代化,人们的认识却不尽一致。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了辨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讨论了“从(抽象的)人出发,还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人是前提还是结果”“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等问题。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对我国近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认识误区的分析,强调只有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之路,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它与科技现代化、经齐现代化等互为支撑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来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已被各国认同并付诸实施。本文将回族教育现代化置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宏观发展脉络中,通过呈现其近代现代化教育和当代教育实践,尝试性地解析其背后的多种因素,以期提供一个中国社会中回族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案例,并为当代回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是"抑恶",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道德治理意在"扬善",完善人的自我发展。借鉴现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分析,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体现在:道德治理的主体多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道德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