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在城市系统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在世界各地兴起.大连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理论研究应先行.笔者在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个案,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大连建设智慧城市应制定分项规划,促进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肖林 《科学发展》2016,(2):5-11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理论在城市演变中的必然体现,同时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城市的实践也将深化发展全球城市理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全球城市建设样本,将促进全球城市相关研究.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拓展了全球城市理论研究的动态视角,将有效回答“一个城市是怎样成为全球城市”的问题.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将进一步充实全球城市体系理论研究.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在突出城市经济、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城市发展共享、协调等理念,不断强调宜居、生态、包容、治理等城市功能,这将使全球城市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演进的新阶段和新形态,而城市本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特征,跟踪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实践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纽约和伦敦两大顶级全球城市近年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分析提取了相应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并结合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战略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艳慧 《城市》2007,(6):55-57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 土地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行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建设用地需求增大,单纯的城市内部用地不可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周围的若干区县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而土地征用成为当前国家建设用地的主要增量来源.  相似文献   

5.
城市信息化建设在过去15年中经历了信息港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个阶段,而在今后5—10年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则是智能城市。 在信息港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主要资源用于宏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光纤铺设,卫星站点修建,跨国海底光缆接通,带宽扩展和网络建构等等。在数字城市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资源用于  相似文献   

6.
范学刚 《现代交际》2014,(11):64-6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在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融入凸显了城市建设特色,因此对于地区城市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课题,本文立足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现状,多角度分析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所在,及时找出对策,为吉林地区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7.
智慧城市是以城市基础建设、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云计算、3S等为手段来对城市各系统进行智能化建设,实现城市发展智慧化,政府运营智能化,人民生活便利化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当前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中国其他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从政府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当前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基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功能与低碳化关系的几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鉴于当前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道路尚不清晰,本文从城市周边生态服务体系的培育出发,论述了其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从低碳城市的内部建设,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低碳化、城市运行低碳化以及生活方式低碳化三个层面,来论述低碳城市建设的架构及其内在联系。指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是贯穿低碳城市建设各个层面的核心理念,不同层面的低碳化措施可以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从而构成了低碳城市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养及营造社区良好氛围有着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部分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不利于城市发展,本文将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明浩 《城市》2010,(11):3-8
李瑞环同志有着丰富的城市建设(广义的城市建设,指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下同)工作实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和市长,主持天津市委和天津市政府工作,亲自领导天津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2013,(7):26-38,84
职业年金的构建,不仅是解决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沉重等潜在问题的重要方式,更是破解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现实难题与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上海职业年金的构建,可采用“分类+分阶段+分人群”的思路,以三大改革为前提,优化年金构建条件;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年金构建框架;以税收政策为重点,提供年金构建支撑;以法律建设为保障,完善年金构建环境;以分步建设为原则,助推年金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2.
邵玉君 《科学发展》2013,(10):34-38
城镇化对中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化的过程会有巨大的市政建设需求,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或社会在市政建设中的作用,以弥补市政建设财政资金的不足。在参与市政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对比市政建设参与主体的综合成本,选择市政建设的参与者,以解决公共产品垄断的低效率问题,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以维护市政建设市场或社会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市场决定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建设决定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为市场服务。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例,结合地方建设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培养方案、机制、校企合作、团队、课程、实训、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列教学改革,培育优势专业,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宝媛  武明伟  杨明  刘雅 《职业时空》2012,(2):128-129,134
土地整理和利用是新民居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点,对新民居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廊坊市新民居建设中土地整理利用工作开展调查,分析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切实推进新民居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实施国家骨干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骨干校建设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骨干校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文章结合骨干校建设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在骨干校建设中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体制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上海当前经济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社会体制建设、进行社会体制建设重大战略决策,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体制建设"的主要内涵及其具体内容,还应掌握社会体制建设中诸多有待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社会体制建设的整体思路、总体框架和阶段性目标,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体制建设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永年  张爱森  李静 《职业时空》2013,(9):137-139,144
德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德育途径和方法等对德育的实施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从经济、地理、政治等方面与我国都有深刻联系的美国、新加坡、日本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以期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水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高职化工类实训室文化建设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训室文化建设是实训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训环节的灵魂。文章探讨了高职化工类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刘玉照 《科学发展》2011,(3):108-114
为深入了解上海社区建设现状,进一步提高上海社区建设水平,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社区建设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上海社区建设目前总体状况较好,市民认同感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据此,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上海社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construction was seen as a possible leading sector for LDCs to modernise their economies. The basis for this view was an alleged correla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output and national income. By the 1980s, it was realised that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output may face severe structural and supply constrai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bject both the modernisation and structuralist views to close scrutiny b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construction in Singapore'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in findings are: (a) the alleged correla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not hold becaus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utput may represent a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 the supply-side constraints may have been exaggerated; and (c) both views downplay the crucial role of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a country is integrated into global capitalism in accounting for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out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