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环球公司免费试穿投石问路 1978年美国沃尔弗林环球股份公司生产出一种猪皮鞋,其牌子名叫“安静的小狗”。这种鞋刚问世时,该公司运用“斥候问市”谋略,通过试穿活动,投石问路、探测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公司先把100双便鞋送给100位顾客试穿8周。8周之后,公司通知顾客:将鞋子收回,如果想留下也可以,则每双请付5美元。结果绝大多数顾客把鞋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正> 报载,长春汽车城百货大楼服装商场去年底推出“试穿服务”。在该商场,售货员主动帮助顾客试穿,顾客也可放心地挑选,直到满意为止。7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还可享受特殊的“试穿服务”;把服装带回家试穿,感觉不满意,保持原样5天内退换。  相似文献   

3.
鞋子与政治     
刘洪波 《领导文萃》2009,(10):79-81
鞋子看来有随时离开脚掌的倾向。自布什在伊拉克被鞋袭以后,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也经历飞鞋事件,近日以色列驻瑞典大使本尼&#183;达加恩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则直接被鞋子命中。丢鞋子的人,伊拉克的是记者,剑桥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是学生。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2006,(7):125-125
有一种鞋,从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让人们把行走当作一种真正的乐趣,而且这正是其制造者KARL· TOOSBUY先生始终如一的理念。这种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ECCO-爱步。 1963年KARL·TOOSBUY先生在丹麦北部的小镇BREDEBRO建立了他毕生的事业-“爱步”ECCO。“一双舒适的鞋必须让足部保持自然状态,减少束缚,让鞋子去适应脚而不是让脚去适应鞋。简而言之,就是‘削履适足’。” TOOSBUY先生的这一想法被事实证明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盛治仁 《领导文萃》2014,(17):95-96
正加州有一家叫汤姆的卖鞋公司,由布雷克·麦考斯基创立。老实说,鞋的外形或功能并不特别突出,但它特别的是,每卖出一双鞋,公司就会送一双鞋给买不起鞋子的小孩。布雷克去阿根廷度假时,发现那里的很多小孩没有鞋子穿,不但影响健康,也妨碍孩子正常上学。当年他就用卖掉一间公司的五十万美元,开始"卖一捐一"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成功送出超过一千万双鞋,给超过六十个国家的孩童。这样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汪析  化石 《决策》2010,(5):59-59
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刚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寓言这样说:两个推销员被派去非洲卖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在给公司发回的电报上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个人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虽然这仅仅是个小小的寓言故事,但这说明,敏锐的鞋商总能在任何时候嗅出商机。其实,对于中国鞋企而言,这不仅仅是个寓言。有事实证明,中亚、非洲是中国鞋的黄金地。成都鞋与其在欧洲等国和其它对手碰得头破血流,不如学习故事中的后者,转换思路,将鞋子出口的市场拓宽至中亚、非洲等国。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笔者到一家商店买皮鞋,试穿付款后,营业员小姐不仅麻利地将皮鞋包装好,而且还主动开好了购货发票,注明了购货日期、金额、型号等,并嘱咐道:“请保存好您的发票,皮鞋质量如有问题可随时与我们联系”。笔者闻言自然是拿着鞋子放心而去。  相似文献   

9.
成都鞋企十年之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22日清晨,29岁的李齐回到阔别多年的四川。在成都火车站,李齐一下火车,就提着他的大行李箱来到市中心。在商场里的鞋类专区转了一圈,他发现各种鞋子的产地写着:温州、深圳、广州、东莞……一双"四川造"都没有。十年前,李齐出川到东莞某制鞋公司打工,现在已是一位高级鞋工,听说"东鞋西移"的消息后,他立刻从广东回到家乡,打算在成都附近找一份跟制鞋相关的差事。李齐说:"我就不信四川人造不出自己的皮鞋!"准确地说,李齐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就不相信四川人造不出一个全球顶呱呱的品牌。现实的情况却是,李齐的话语至今依旧是期待和祝福。  相似文献   

10.
<正>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跋涉在群山之间的旅人,正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  相似文献   

11.
谈起思路,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则故事:两个不同工厂的推销员一起去非洲某地推销鞋子,当地十分落后,人们都光着脚走路,一个推销员认为这里的人根本不需要鞋子,于是告诉老板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推销员认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何其广阔,于是向老板建议倾注更大精力开发市场,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有时仅仅在于"一念之差".有了一个好的思路,往往就能发现困难之外的有利条件,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尹丽 《领导文萃》2013,(7):109-112
官员穿戴潜藏"危机"一款据称是意大利顶级品牌的鞋子,就曾让四川省双流县副县长廖维忠备受关注。2008年11月29日,两张廖维忠在视察的照片,引发了网间的诸多猜想,并像病毒般传播开来。有网民称,廖脚上的鞋子是一个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此品牌有"明星御用皮鞋匠"之称,价格动辄数千元。尽管风波乍起,但这双鞋除了引发舆论非议之外,廖维忠的工作并未受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沉不住气     
张光茫 《决策探索》2014,(15):52-52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两人交情甚厚。有一天,冯道穿了新买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访。和凝一看,这双鞋子和他数日前叫仆人买回来的那双不是一模一样吗?于是,和凝就问冯道:"你这双鞋子是多少钱买的?"  相似文献   

14.
市场是个怎样的概念?你抱怨过市场容量太小吗?如果有,那么转换思路则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不少人都读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某企业的一名推销员曾奉命到一个土著人居住的岛上去推销鞋子,他很快就无功而返,因为岛上的人从来就不穿鞋,甚至不知鞋为何物!绝望而归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另一名推销员在了解这个后,却自告奋勇地前往。他的理由是:岛上的人都没有穿鞋,这是个绝好的机会。结果,他成功地宣传了鞋的好处,教会了土著人穿鞋!一块处女地被成功地开发了。他"创造"了顾客,"创造"了市场。其实,市场就是顾客,就是有某种需求的人!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隐性或潜在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被发现、挖掘、激发或诱发的。这其中,又完全可以创造出意料不到的收益。新的消费群体和新的消费形式的产生其实就是新顾客"被创造"的结果。而且,"顾客"的创造与新产品的研制是作为"一个金币的两  相似文献   

15.
快乐财富     
生命中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快乐。曾有一位农夫赤脚走在路上,因为没有鞋穿他感到十分痛苦。偶然的一次,他看见一个没有双脚的人,照样生活得很快乐,没有鞋穿的农夫看到自己还有一双脚,于是也感到快乐了。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在病人眼里,健康是快乐;在受难者心里,平安是快乐;快乐就这么简单,和高位重势无关,和百万家财无关。  相似文献   

16.
消费启蒙     
<正>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有两家制鞋厂的推销员到某岛推销鞋子。进岛后,他们都发现当地人无穿鞋子的习惯,于是他们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决定:一位推销员认为此岛无人穿鞋,决定马上离开,而另一位则认为这是个机遇,自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人们不穿鞋子的习惯,于是决定长驻下去。最后他成功地开拓了这个鞋子市场的处女地。这是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但这里藏着一个企业或商家如何对待消费盲点这一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问题。 企业新开发的一种产品,对人们消费来说是一个盲点:一个企业的产品在这一地区非常畅销,到了别的地区很可  相似文献   

17.
库恩&#183;劳伦斯&#183;罗伯特博士是美国一位知名投资银行家、企业战略家、作家和编辑,美国花旗集团投资银行的高级顾问,也是2005年中国最畅销书《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他最近走访了中国19个省份的32个城市。库恩博士经常就中国问题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并就中国话题撰写评论文章和演讲。本文是他一篇演讲稿的节选。  相似文献   

18.
重伤特星     
一双诞生在错误时刻的鞋子前途何在韩俊芝夫妇要把特星五年做到一百亿并超越双星豪言壮语,听起来有些像气话,更像大话如果不是双星内讧闹得沸沸扬扬,特星鞋可能没有今天这么出名,但你会买它吗?渠道商和品牌商,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对头,既合作又博弈,像握在一起的两只大手,既友好又角力,时刻经历着控制与反控制过  相似文献   

19.
<正> 如今的品牌经营已经不象前些年仅仅局限于产品了,而是进一步扩展到销售、服务、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市场形象、公众形象等方面,在服务行业中一批知名度越来越高的个人品牌也随之应运而生了。 近几年,北京一些大商厦相继涌现出一批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服务品牌。如西单商场的照相器材售货员李棣华,被人称之为“相机通”,他四  相似文献   

20.
野牛与鞋匠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比如说,同时一群吃草的野牛,动物学家看到了或许会考虑它们的物种;音乐家看到了脑子中或许会出现一曲甜美的音乐;而厨师看到了可能想的是它的肉是不是鲜美.所以,毫不奇怪,当一个在鞋业做了35年的人看到野牛时,他想到的是,野牛皮是否可以做鞋.哈瑞森.塔斯克(Harrison Trask),锐步(Reebok)的前地区经理,是个精力允沛的人,但是却酷爱用蝇钓鱼这个需要定力的差事.1993年秋季的一个凉爽天气,他在麦迪逊河畔又度过了长长的一天,之后便去了黄石国家公园,稍作休憩.冷百威的味道不错,风景不错--蓝天之下,一群野牛在安闲地吃草,大约有50头.这些动物引起了他的思绪,不是前一天的晚餐,而是--鞋.他从事鞋业35年,当时是锐步在蒙大拿州波茨曼的地区经理.只对那群动物望了一眼,他便想到了……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