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喜颜 《理论界》2008,(9):118-120
《汉纪》是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奉汉献帝之命而作。荀悦在写作该书时非常重视史论的撰写,并在史论中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了荀悦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主要采用的几种史评方法,即实事求是、知人论世、朴素辩证分析、比较研究、区分类聚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和黄世仲长篇小说《大马扁》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辨析,认为:《大马扁》初版时间不是1898年,而是1909年;《大马扁》的原刊本不是《党人碑》,而是节取《党人碑》中叙写保皇派首脑康有为的若干回文字加工修改而成;《大马扁》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绝不可一笔抹杀,简单地认为其是一部失败之作,客观效果与作者的意图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本对照的方法,对《牛天赐传》和《远大前程》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文章指出《远大前程》在形式结构(如人物设置、人物关系、主要情节)和艺术风格(如幽默、比喻、夸张、对照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对《牛天赐传》有一定影响,同时老舍还有意识地以《远大前程》为隐性参照物,在《牛天赐传》中对中西两种文化作了多方位的跨文本比较  相似文献   

4.
《肉蒲团》产生于明末清初,其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则首推《石头记》两书不仅故事结构大致相同、人物性格特征相似,而且更有着作册、人物命名、人物之死、退婚、撕扇子、人体香、人体感觉、性心理性感觉等多处相似、相同的情节、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肉蒲团》便没有《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健 《齐鲁学刊》2004,(5):119-123
《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向有顺治十一年至十五年容城时作、顺治十七年赴惠安任途中作、顺治十八年杭州作三说;2000年发现的康熙四年审讯题本,录有丁耀亢"于顺治十七年独自撰写"的自供,但仍有不少疑问。从丁耀亢的行止与《续金瓶梅》内证看.《续金瓶梅》应是顺治五年至十一年在北京任旗官学时构思动笔、在容城任教谕时撰写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4):78-89
高明的历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历史人物智慧的闪光,司马迁恰恰对此有出色的建树。《史记》人物列传堪称展现了中华民族发皇壮大时期智慧发展的轨迹。书中所写晏婴、蔺相如、张良、韩信等人物,皆为有过人的谋略,并以坚毅的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局面,因而彪炳史册的睿智之士。后人读《史记》,在了解复杂、生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极其宝贵的智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秀熟对研究地方史志的方向、应坚持的编写原则、研究方法以及对革命人物立传意见,先后有多次讲话和论述。本文仅就张秀熟对撰写革命人物传记的论述作一简介和研讨。 张秀熟一再强调人物传记是属于写史的范围,是史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他认为写历史总离不开人,写任何历史事物,都离不开要写的人在其中的活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列宁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长篇小说《胡雪岩全传》,先是为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界所倾倒,继而又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成功的历史小说,它的创作经验应该很好地总结。写历史人物的长篇,若要做到雅俗共赏,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对这一人物的历史地位作准确的定位,写出该人物为历史提供的新东西。而且,这样的历史定位,这样的为历史提供的新东西,又是以往小说作者以至历史学家所不曾做过的,这也就是对该历史人物的新发现。高阳的《胡雪岩全传》正是这样。为胡雪岩(1823—1885)写小说,过去的作家不是没有人做过;对胡雪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曹睿于景初中对曹植文集"撰录"的结果。曹、甄之爱,发生于建安十六年(211)暑期,写于建安十七年七月的《离思赋》,为曹植之思甄之作;《涉江采芙蓉》为曹植于建安十七年十月随父出征孙权时于长江北岸所作,与曹植《离友.其二》为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之作。翌年正月从江边归程中写作的《朔风诗》,再次证明了《涉江采芙蓉》为曹植思甄之作。  相似文献   

12.
刘艳 《东岳论丛》2022,(8):22-30
周梅森的两部改革题材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与此前的改革题材长篇小说不同,“块茎状”、多元中心主义“复式”文本结构模式,带来的是主要人物由一元化趋于多元化,显示的是改革阻逆力量虽一度存在甚或曾经较为强大,却无法阻碍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与企业的正向发展;改革历程虽愈显艰难曲折与复杂,却也从侧面衬托出发展的可贵与不可阻抑,愈加显现维护改革以及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力、执行力。小说关于“反面人物”与“类反面人物”的叙述机制,是这两部小说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与维度。运用福斯特的“扁平人物”观与“圆形人物”观,可以解析两部长篇小说当中的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小人物的人物叙述机制。这些都为该类题材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给予当代文学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彭昊 《船山学刊》2008,(1):52-55
《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同《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大量引用《论语》典故;弘扬《论语》追求精神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深层意识,从而援道入儒;选择与《论语》类似的体例。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闻一多对《诗经》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最为丰富,对《诗经》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诗经》研究的观念、方法是正确的,但理论与实践有时不尽相符;其二,他以廋语解释《诗经》之兴,与兴之本义、《诗经》创作实际以及古人对兴的认识皆不符;其三,闻一多认为“《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之廋语,无一实指鱼者”,对理解《国风》比、兴喻义有启发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此言《国风》中“鱼”的喻义也许是可以的,以此言《诗经》中“鱼”的喻义则不可。因为天人物我之间只要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便可比、兴,鱼与人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相关的地方,以鱼可喻多义,以鱼喻男女之事只是众多喻义之一,而不是唯一,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5.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砧解》出版目的,在于解〈红楼梦〉的“其中味”,弘扬民化。然而《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多少梦,有多少谜,很难说清楚。要解梦,千头万绪从何下笔?亦是难事苦于思索,感到还应从大处着眼,不可面面俱到,何况我才疏学浅,只能将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感受写出来。  相似文献   

17.
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果同学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不少同学私下该埋怨了,课堂上老师也讲过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可自己怎么就写不好呢?做什么事都要有步骤。想把人物动作精准地写好,可分两步来走。  相似文献   

18.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饮食与文学     
曾有一种不懂文学欣赏为何物的人,认为《红楼梦》老写吃饭,实在没有什么看头。其实,既然不是写英雄厮杀,美女吟诗,写的是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哪能少得了吃饭,而且,即使是英雄美女,他们也得吃饭。试想想,武松打虎、打蒋门神、打孔亮,如果离开酒,怎个写法?没有螃蟹宴,大观园的姑娘们也难来诗兴。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写吃饭。问题是能不能从这里写出故事,写出人物来。 在以食写人方面,作为开创性的小说,《金瓶梅》自有它不可抹煞的成功之处。 西门庆是暴发户,由一个开生药铺的流氓一跃而为山东首富。“三代为宦,才懂得穿衣吃饭”,这种地位的骤然变化,使得西门庆一家还来不及吸收中国食的文化,因而西门庆一家远不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府那样懂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金瓶梅》的好处,在于恰当地掌握了这一火候。  相似文献   

20.
《汉书》对人物兴身起家过程的叙述颇有耐人寻味之处,其中有几类人物兴身起家模式与汉代的风俗习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是由占卜看相到富贵腾达,由奇貌异事到发迹尊显,由谦恭谨厚到名高位重,由旧恩阴德到恃宠流庆等写人模式。《汉书》人物的兴身起家模式一方面继承或因袭了《史记》等历史散文著作的写法,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在中国文学作品那些颇具民俗色彩的人物兴身起家模式的形成和定型过程中,《汉书》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