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  相似文献   

2.
赵玉 《领导文萃》2013,(15):37-39
朋友聊天时问我:"三国里的谋略,你最喜欢哪个?"我特别喜欢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京剧有出戏叫《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这里有一个很棒的领导策略。制严语宽其实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很不一般:马谡的亲哥哥马良是诸葛亮的老乡兼同学,后来马良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时候,战死在乱军中,死得很惨。作为马良的至交,诸葛亮从工作到生活对马谡都格外照顾,两个人感情很亲密,而且马谡也很  相似文献   

3.
正朋友聊天时问我:"三国里的谋略,你最喜欢哪个?"我特别喜欢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京剧有出戏叫《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这里有一个很棒的领导策略。制严语宽其实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很不一般:马谡的亲哥哥马良是诸葛亮的老乡兼同学,后来马良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时候,战死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诠释领导者秉公执法、讲究公平正义的经典实例,但它深刻反映了诸葛亮作为领导者在修为上的致命缺陷:自恋自大,只注重事务性工作,却不善于管理人才。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过程中遭遇的公正歧义及其专断应对,折射出其授权障碍并导致人才管理的根基坍塌。为避免悲剧,领导者应遵守权变处置公正歧义的核心规则,即为事业服务、为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5.
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时,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则从无埋怨时,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8.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绝大多数古代杰出人物,都启用过“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自己极信任的人才。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的诸葛亮在用人上就极讲究这点,如对费袢的启用。费棉本是官卑职小,但诸葛亮在多次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他的才干,于是大胆重用他,并放手让他处理事务。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众所周知的故事。马谡狂妄轻敌,立下守街亭的军令状;诸葛亮小心谨慎,反复交代,布兵选将。然而,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指导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占山为寨,失却要道,使蜀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街亭最后终于失守,他本人也受……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各路豪杰群雄并起,形形色色、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人才纷纷登场,于是,如何吸引和使用人才成了魏、蜀、吴三国治国强军、谋求统一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切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用人制度。诸葛亮、曹操、刘备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各有侧重,同时,不同的用人风格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何志毛 《经理人》2003,(8):98-99
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常常冲锋陷阵的魏延,却大半辈子被诸葛亮严密提防。诸葛亮识人之眼如何不“亮”?  相似文献   

12.
孟新生 《领导科学》2012,(31):43-44
与用干部同样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干部,而培养干部甚至比用干部更复杂、难度更大.三国时期,曹操、孙权、诸葛亮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在培养干部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应引以为戒. 诸葛亮之误区:伯乐相马 案例之马谡:天才的陨落 早期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亡命天涯,疲于应付,人才培养始终是其短板.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干部选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自觉做到"七看"。  相似文献   

16.
孙健敏 《经理人》2007,(6):64-6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然而,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却因为没有吸取诸葛亮的经验而承受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能上能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国有企业过于稳定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干部能上不能下,成为人才成长的新瓶颈,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既要保持稳定和谐,又要鼓励竞争进取,探索建立"稳定和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是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19.
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独创木牛流马……诸葛亮被当作智慧的化身。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那/z,,诸葛亮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近妖”、“近神”吗?  相似文献   

20.
<正> 常言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的管理中流行一个新观点叫: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是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其实企业在用人问题上,也往往是一种“风险投资”选聘的人,总不太可能一潭水望到底,况且人也在发展变化着,只能说基本符合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