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不同的文学样式.本文拟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即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放入文化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中的心态文化层进行理解,进一步将两者分别归入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确认民间文学自身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大同学强调“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慎重分析不够,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错了。把我国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类,并分别论述,使人感到有两条线存在,看起来前后有拉扯,有不完整的感觉。在谈到“民间文学”时,则认为它是我国文学的主流,是滋育“作家文学”的土壤。不可否认,“民间文学”的地位必湏提高,但是否就非要提到“主流”的地位上不可呢?我们认为这样作是不符合文学史实的。文学起源于劳动,最先产生了民歌,可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也就分了家。马克思说:“由于分工的结果,艺术天才只是集中地表现在个别人身上,而广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前,钱谷融先生提出并论证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讨论这个命题,使我们看到,文学固然能够为政治学、经济学提供研究的材料,但文学毕竟不只是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活资料。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有独立的对象内容,这就是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灵与肉相统一的完整的人。一门有独立对象内容的学问,应该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别的学问的附庸。人类为文艺争取独立地位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延续  相似文献   

4.
何谓民间文学 ?何谓俗文学 ?二者的关系如何 ?一直是学术界和教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 ,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以求教方家。一、关于民间文学的定义关于民间文学的定义 ,真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开宗明义 ,为民间文学下的定义是 :“我们认为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段宝林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把民间文学定义为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 ,是和作家文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研究如何应对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学现象。文章认为,从人类学与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重叠地带或许能寻找到重审文学新的现象的契机,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以其核心的概念“文化文本”,“求异”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与立场,不仅曾激发了现代作家的创作灵感与想象,而且催生出了文学人类学。这一门具有“跨文化”与“破学科”特征的学科必将为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带来多方启迪和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民间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基础。历代黑人作家的作品都承袭了民间文学的传统 ,表现了黑人们真实的生活。托尼·莫里森继承发展了黑人民间文学传统 ,融合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 ,创造了“文学民间传说”。该形式扩展了黑人民间文学的外延和内涵 ,深刻地表现了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 ,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斐然的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 ,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转型”、“语言意识的觉醒”、“‘形式’的独立”三个方面 ,考察了先锋作家的文学观念。认为其所持“反对非审美因素对文艺的干扰 ,以此还原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文学主张 ,有助于维护和伸张文学的特殊性和自主性 ,使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体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个性的双重觉醒 ;但先锋作家试图完全排除文学的社会性 ,只追求文学的纯粹审美本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到别的学科,但心理学总是必不可少的。”——M.J.弗里德兰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自觉地以“文学应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然而,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因此,由于作家的个性、心理素质、精神品格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不同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按理,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过:“由于诗人个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九八五年,是我国文艺批评工作空前活跃的一年,文学批评方法的讨论,导致文学观念的思考,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型的思维方式,探讨变革中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文学观念的探讨中,人们已注意到过去对功利性强调过多而忽略了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要重视文学审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要求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来认识和研究.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批评观念的变化,作为一门有艺术生命的科学,文学批评应该对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可作多种角度的观照,多种参照的描述,但我以为任何一种观照和描述,都不能无视人的完全解放的根本性质。换言之,“五四”以来的文学,就是人的完全解放(当然,这是作为过程,作为趋向而展开的)的文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从它独立以来,鲜明地呈现出对立的两大学术派别: 影响研究学派 该派首创比较文学,以法国为中心,注重历史实证。其研究对象: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交流和影响。并把影响区别为“接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漆凌云 《船山学刊》2004,(1):112-116
民间文学这一学科的产生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视为反对旧文学的利器而得以兴盛 ,在延安时期和建国时期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享用的文化而倍加重视但学术研究未能深入展开 ,改革开放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步入繁荣期。近期民间文学研究面临危机与其失去特定时代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学术研究创新意识不强和未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12):129-135
在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热潮中,通俗作家做出丰富贡献。他们的创作量极其可观;除此之外,在小说理论译介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中,一直被忽略。藉由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申,围绕“短篇小说”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通俗作家确立了新的文类意识;另外,以同时代“五四”作家的理论探讨为参照,通俗作家的选择体现出文学观念的分化。而他们在理论上的特定取向,最终可以反过来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是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探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之时,首先应解决文化后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生成问题。只有在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独立生成之后,文学才真正开始有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概念体现了强烈的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解构主义所界定的“文学性”不是指文学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大文学性”,是侵入其他非文学领域的文学特性。当然在文学理论的长河中,对于“文学性”的讨论远不止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这两家,但是他们分别揭示的深层次的文学理论问题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郭英德  李文洁 《学术界》2003,(5):266-268
略微懂点文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史” ,大体上是 2 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 ,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为参照和基点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科体系 ,是一种“现代化”的派生物 ,也是一种“舶来”的附产品。时至 2 0世纪末 ,学界中人藉由清醒的反思 ,越来越痛切地认识到 ,这种“舶来”的、“现代化”的所谓“文学”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大相径庭。以之为依据来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进程 ,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征状貌 ,不是削足适履 ,就是胶柱鼓瑟 ,总之是行不通的。有见于此 ,湖北大学的王齐洲教授撰著了《呼唤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一、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文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一切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批评、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文学研究(或曰文学学)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研究(literary study或literary scholarshiP)往往主要是大学文学教授所从事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它有着很强的规范化和学科化色彩,实际上是一门自足的学问〕;特别是随着符号学作为一门无所不包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