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研究了“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科学地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人口过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生态过剩人口,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分析生态过剩人口情况,反映了我国生态人口过剩的普遍性,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要大量安排劳动力就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不一致。对此,谈谈个人的意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就业有没有矛盾?有些同志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会给就业带来问题的。诚然,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从劳动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人们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一国两制”的理论研究,尤其政治学界研究“一国两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试从宪法学角度探讨“一国两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一章和阅读《资本论》的有关章节时,有些人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工人的失业或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构成也将不断提高,是否也会引起工人失业?”有些人担心,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如果采用新技术,加快机械化、自动化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萨缪尔森先生在他的《经济学》(第十一版)中说:“自一九三六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失业后备军显然已不再无限膨胀,商业周期显然也不再逐渐恶化。”并以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发生“危机”的重要论据之一。《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即产业后备军的理论,究竟是已经过时了,还是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应该给予回答。本文的目的,就是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五大新问题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与培育新的增长点、分税制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银行商业化与新投融资体制构造、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过剩人口大量发生与小城镇建设,等等。以江西省广丰县发展过程为样本,解决这五大新问题的基本对策主要是积极推进“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8.
三种叙事角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必定有一定的叙事角度。在以往的写作理论研究中,人们惯常从“人称”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称”理论做出过它可贵的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麻烦,如围绕着“第二人称”叙事角度的有无,学者往往见智见仁、所见不一。这样,大家逐渐意识到,叙事角度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理论的突破。于是,人们舍弃从“人称”入手探幽寻胜的路子,而另辟蹊径,总结出“全知叙事、参与叙事、观察叙事”三个叙事角度的理论。这个说法,与“人称”理论入门处不尽相同,但它吸收了“人称”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是指邓小平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从政治角度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他说,他在经济问题上“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①;“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③;“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④;“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⑤。这些精辟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把握邓小平经济政治观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10.
以往我们在论证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些政策、措施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从所有制角度去辨别和判断,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是社会主义,很少从生产力角度去判断。开放地区公有化程度相对低一些,办了一些“三资企业”,虽然生产力发展很快,但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它,不时提出“这是社会主义吗?”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于德山 《江海学刊》2004,(1):207-211
时空观念是中西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叙述媒介表现出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特性。本文从“语—图”互文的角度入手 ,重新探讨了中西艺术创作中的“时空”问题 ,认为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中西不同的艺术时空观念 ,也决定了中西不同的叙述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 ,在这里主要是指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 ,当代人们迫切关心的、争论不休的、亟待解决的科技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总称。一般说来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多因性和复杂性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持久性和变异性。从哲学角度讲 ,解决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应确立下列方法论原则 :“关键在人”的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 ;“横向关系角度”的整体性原则 ;“纵向关系角度”的持续性原则 ;“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产生的 ,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特质。今之学者通常站在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它 ,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性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角度去解读 ,可以发现“白马非马”论实际上不属于逻辑问题 ,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认识论问题。它是“责实”问题 ,而非“共相”问题 ;采用的是“辨物察类”型分析法 ,而非概念逻辑 ;它是公孙龙特有的借以阐述其思想智慧的“道”论  相似文献   

14.
试析邓小平考察经济问题的政治角度朱荣英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列宁提出的“要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1〕的教诲,善于从“政治角度”〔2〕考察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逐渐形成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探析邓小平...  相似文献   

15.
我们曾经从邓小平拨乱反正与我国历来的治乱兴衰关系的角度、从拨乱反正经历的几个阶段角度 ,考察了邓小平拨乱反正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关系 ,考察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学的内在的结合点[1]。这里再进一步从社会结构的角度 ,分析拨乱反正本身包含的社会学含义及它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拨乱反正可以从“结构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两个方面来作进一步分析。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结构的问题。例如 ,我们后面可以看到 ,他在1978年多次谈到城市结构、劳动力结构、工农业结构的问题 ,提出“要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张昱明 《理论界》2006,(11):78-79
在“开瓶费”能否收取的争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开瓶费”规定实质上属于法律上的格式条款问题;收取“开瓶费”的格式合同条款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不违背现行法律规定;但从倾向性保护消费者的立法意图出发,必须对“开瓶费”这一条款的相关问题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7.
视小说为“小”,固然有其消极意义,但是,假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实际上这种说法却把握住了一个关于小说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的。因此,也就能够说,视小说为“小”这样一种观念,就始作俑者的主观来说,当然是小觑它...  相似文献   

18.
张月君 《东岳论丛》2000,21(3):16-18
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人口问题归结为发展问题。邓小平关于“人口多也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以及主张“节育”的观点和思想,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也是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邓小平关于人口、国情的一系列辩证观点的提出,相当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邓小平在如何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上,历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9.
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基于国内外对社会主义仍存在疑问、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息、国内仍存在“资本主义化”论调、“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的背景。科学回答此问题。就要从理论高度解释六个“为什么”,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是不是一个体系 ?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 ?“三个代表”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深入研究阐发“三个代表”过程中必须认真回答的重大问题。当前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但是从体系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在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还显得不够。这里谈一点看法。一、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一个科学体系一般来讲 ,所谓体系或系统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形成的内在的联系或逻辑关系 ,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等特征。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