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是从1516年出版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的。空想社会主义因有科学因素,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所以值得纪念。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可分为四大阶段,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扩展。当今学习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有五方面现实意义:会增强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心、信念和信仰;要吸取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成分;不要重犯空想的错误;要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做表率。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主义信念问题,是人的观念与现实矛盾的反映,与把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定型化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超现代化思维方式有着直接联系。解决信念问题需要建立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邓小平立足于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不仅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也为建立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理论建立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以现代化为逻辑起点,反映社会主义运动其中的世界,实现邓小平理论由对世界的实践掌握到理论掌握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深化。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开辟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和谐社会思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洪向华  赵培尧 《东岳论丛》2023,(1):5-12+191
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为支撑。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当其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理解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基础理论出发厘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要素内涵,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逻辑,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方向与路径指向,以清晰的理论导向和明确的战略定位确保文化建设新实践的顺利实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汪志强 《四川社科界》2007,(5):35-37,12
2007年7月26日至29日,四川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会年会在凉山州委党校召开。来自全省高校和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专家和学者70余人出席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会议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1921年算起,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年的风风雨雨。80年来,为了在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贫穷而落后的国家里夺取革命的胜利,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创造过举世震惊的人间奇迹,也面对过许多棘手的难题,遭受过许多严重的挫折。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却一点儿都未曾搁浅或放弃过。新中国 成立以来,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重视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历经半个世纪之久 的风雨磨难,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集体的开拓与创新,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的认识大大加深了,对建设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条件,努力塑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新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切社会问题,根本都是人的问题,都应该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或称为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性之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是“人民至上”的文化。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行为主体,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人民的行为文化,具有代表人民的行为主体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五十年。世纪之交, 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相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偃旗息鼓, 反而柳暗花明, 前程似锦。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基本上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证明了,忽视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社会就会陷入畸形发展的泥坑,甚至迷失方向。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精神文明的建设,以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新人。  相似文献   

11.
坚定道路自信,让梦想照进现实。共圆"中国梦",就要坚定道路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共圆"中国梦",就要坚定道路接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圆"中国梦",就要坚定道路自信,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说是社会实践的成果,不如说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不如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自觉显现。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能力已日趋成熟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把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终极目标的揭示,真正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本文重点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同时,它确立了社会的道德范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立的标尺;彰显了为人的道德操守,是协调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准则;强化了人们的规范认同,是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吴抒 《南京社会科学》2002,46(1):141-14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列宁对社会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作了理论和实践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捍卫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揭示了现实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实现了社会主义科学性、价值性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科学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从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从1956年至197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重要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理论来源和历史依据,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积累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求真理树立光辉典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应充分认识分析判断形势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极其重要性,充分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倍加珍惜已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苏联模式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却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后带领全国人民对走出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由于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向“左”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目的并未根本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切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当代中国人乃至以后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从1966年到1976年史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十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内乱的社会状况和“左”倾错误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和何以发展社会主义。这期间,党的八大以来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被抛弃,党在探索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倒退,留下了许多值得长久反思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鲜明 《社会科学论坛》2014,(4):215-218,223
晚清时期赵必振所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译作。本文在介绍该译作译介的历史背景与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译作对国人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即是向当时的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术语,并为马克思主义后来大规模实质性的传播起到了某种思想先导作用,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了。我们党的80年是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80年,也是实践和创新社会主义的80年。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无缘无故地在中国出现的,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回顾我们党80年的艰辛探索,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买践和创新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新世纪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作出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新选择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