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各族农民大起义。清政府调集数省军队,耗资巨万,历时18年,终将起义扑灭。研究清政府在镇压起义中的活动,是全面研究这场农民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此,笔者曾撰文对清方的军事方略、经济措施等作了初步探讨;本文拟就其战争期间的几项政治措施,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屡禁不止,成为清政府无法治理的顽疾.其原因可以从清代前期滋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的外部环境、清廷面临的人口贩卖"禁"与"纵"之间的矛盾、贵州流官吏治的腐败、"诸苗"抢杀捆卖之风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1888年(光绪十四年),藏族民众在隆吐山抗击英侵略军的战斗是西藏地方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产生出严重的后果和深远的影响。由于清政府力图以和平方式解决此次冲突,压抑了藏族僧民以武力抗争的激烈情绪;冲突后订立的《藏印条约》、《藏印续约》程度不同地损害了藏区民众的原有利益,导致西藏地方不情愿地对外开放,影响甚至伤害到西藏地方政府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另外,《藏印条约》及《藏印续约》的若干条文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英殖民者据此认为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缺乏足够的统治力量,欲图撇开清朝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交道,趁机制造和挑拨对立情绪,分裂中国西藏。本文有鉴于此,依据相关的史料,分析清政府为什么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次冲突,以及是谁玩弄手脚,致使《藏印条约》、《藏印续约》部分内容有损于西藏地方的利益,导致清政府力谋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努力的失败。在此基础上,认识清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和英印殖民当局在西藏开放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以及派生的部分后果  相似文献   

4.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控制第一次有了条约的依据。其实,葡萄牙并无实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一个涉及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之所以在澳门问题上对葡方作出重大让步,主要是因为随着鸦片贸易的增长,鸦片进口税对清政府财政经济日趋重要。为实现鸦片税厘并征,进一步增加清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迫切需要葡澳当局的配合。为此,清政府不惜以牺牲主权为代价,接受了葡方对澳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清代,随着移民开垦和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内蒙古东部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为了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互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和冲突,并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矛盾的实质。一、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包括蒙古王公贵族、满蒙汉地方官员、僧侣贵族、蒙汉地主、地商、高利贷者;各族劳动人民包括蒙汉各…  相似文献   

6.
清末立宪失败原因的政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实行宪政时,宪政建立所需的条件与中国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不足之间是一对矛盾、宪政制度建立所需的政府合法性资源与清政府合法性资源匮乏之间是一对矛盾、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清政府合法性资源严重流失之间也是一对矛盾.这三对矛盾导致清政府无论是速行君主立宪,还是缓行君主立宪,都没有挽回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清咸丰、同治年间,在云南西部爆发的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为主体,联合汉、彝、白等各族参加的反清起义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这次反清起义,从1856年到1874年,前后长达十八年之久,沉重打击和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在这次反清起义中,巍山曾起了极大的作用,现就此问题略作评述,供史学界参考。 杜文秀起义前的巍山 蒙化府设于清乾隆三十六年之前,后改  相似文献   

8.
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来到了承德,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乾隆在承德接见各族领袖本是清政府政治生活中的常例,但这次却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清政府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对土尔扈特蒙古所采取的收抚的政策方针。本文仅就渥巴锡承德之行这一历史事件,试图对清政府收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9.
1897年清政府就在荷属东印度的设领问题,与荷兰展开了交涉。这既与当地华人、华裔遭受殖民当局迫害有直接关系,又是中国早期外交官设领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吕海寰作为清政府的首席代表,纵横捭阖,对该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设领尝试最终未能实现,但它为1911年在荷属东印度设领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一场群众性的排满运动与清政府提出的所谓“化除满汉畛域”之间的较量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人民的排满与清廷的“化除满汉畛域”是与民族问题有着密切关联而又超出民族问题范畴之外的一对矛盾,这构成了晚清社会被统治者和统治者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论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地方势力集团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导致王朝政治崩溃的主要因素之一。晚清湘军集团的崛起却导致了所谓“同治中兴”的新的政象,使清王朝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统治。因此,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考察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必须考察湘军集团与朝廷的互动关系,而这又取决于双方的情形。就清政府而言,它对于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既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晚清政局没有因湘军集团的崛起而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王朝大权旁落的局面,还应从曾国藩及其湘军这一方面来考察。以经世派士人为主体的湘军人物,对清政府是忠诚不贰的,它在处理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始终以忠诚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为原则,保持着儒将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所谓”财政搜刮”是指不合理的、掠夺性的财政收入政策和手段,它往往表现为恶税、苛税以及苛政,不应把晚清政府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一切财政政策和手段都指斥为财政搜刮。晚清的财政搜刮手段主要有加征旧税、开办新税、勒令捐输、通货膨胀等等。在晚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着搜刮与反搜刮的斗争,导致了地方对中央的离心离德。财政搜刮最终都转嫁到广大贫苦百姓的身上,其结果是晚清政府民心丧尽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3.
"封锁"澳门问题与清季中葡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锁"澳门是同治、光绪年间中葡关系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使粤澳之间冲突频仍,而且直接导致了同、光年间中葡关于澳门周围水域主权归属的争执,其严重性并不亚于"封锁"香港,却始终被清政府看作是粤澳之间的地方性事件,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基本上由广东当局直接处理.透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葡政策及中葡关系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1851年,在广西永淳、横州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甚大的壮族农民起义。壮族英雄李文彩率领义军转战桂、粤、湘、黔、川、滇、鄂七省边界州县,坚持斗争二十一年,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地方上的反动统治,在近代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特别是义军1861年入黔参加太平军后,与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军并启战斗,长达十年,有力地支援了咸同年间的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它在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全国农民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高举太平军旗号,坚持斗争达八年之久,是最后失败的一支太平军。它的失败比西捻军还晚四年,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把太平天国革命的下限由通常的1868年延长到  相似文献   

15.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张礼恒教授所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间的中朝关系》,2012年7月由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0万字。全书共分六章,以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为框架,从全球史的角度,详细探讨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全面展现了有清一  相似文献   

16.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57年,葡萄牙人以不正当的手段留居盘踞澳门。但直到1848年,中国仍对澳门拥有领土、行政、司法、海关等主权。1849年,葡萄牙赶走清政府在澳门的官员,并进一步侵略扩张。葡萄牙当局企图用条约的形式将其侵夺的权益固定下来。1862年的《和好贸易章程》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1887年签订1888年换文批准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纳入了里斯本中葡《会议草约》的主要内容,使葡萄牙取得了在澳门“永居、管理”的权利,但这与“割让”仍有原则区别。  相似文献   

18.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在政治上进行变革,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自晚清以降出现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固有的满汉矛盾不断加剧甚至激化,在辛亥革命前夕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1875—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从各自的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形成了其相应的朝鲜地缘价值观,使朝鲜成为双方的必守与必夺之地。清政府的战略守势与日本的战略攻势构成了各自对朝政策的基本取向,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的20年国际纷争,其结局是中朝宗藩体制的终结并由日本开始独霸了朝鲜。清政府的朝鲜地缘价值观具有封建性,而日本的朝鲜地缘价值观则有明显的殖民性。对于此时期清政府和日本所推行的控制朝鲜的诸政策,应当给予必要的批判和谴责。  相似文献   

20.
晚清军事变革与德国军事技术有很大关系。本文在回顾晚清政府向德国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的动态历程后,评估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