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志勇 《社会科学》2007,(5):114-121
本文通过对后冷战时期印度发展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建立在互需、互利基础上的印、俄关系的特点,分析了印、俄关系的有利与不利方面。指出印、俄关系的发展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分析了印、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为,核心要素是把微观心理融入宏观国际关系中,三个层面是个体心理、国家心理和国际心理。国际关系心理学语境下的俄印关系,表现为:俄印相互借重、制衡来自西方压力;大国心理根深蒂固,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把国家安全作为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主题。21世纪初国际背景下的俄印关系则体现为:政治与外交高层互访频繁;经济与核能大型合作;军事技术分享深入对东亚、南亚地区乃至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战略共识。它力图打破历史上"国强必霸"和对抗冲突的定式,探索世界大国和谐共处的新路径。在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曾有过"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合作关系"等不同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亚太地区是中美国家利益高度汇聚、交往最密切的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有助于加强中美战略互信,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美国和俄罗斯均为世界大国,也是外交大国。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总体上纵论苏东剧变以后美俄关系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彼此在对方对外战略中所处的地位,认为冷战后美俄关系既有对称性,也有非对称性;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双方关系复杂互动,相互建构,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战略伙伴;具有既扑朔迷离又有游戏规则、既相互需要又敌友难辨的特点,谁也绕不开谁。  相似文献   

5.
早期阿古柏政权同英、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古柏政权建立后 ,为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积极发展同英、俄两国的关系 ;而英、俄两国为了谋取在南疆的侵略权益 ,也极力利用阿古柏政权。早期阿古柏政权和英国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缘政治因素、印度国内因素、西藏问题、边界问题、印巴核竞赛、美俄的南亚政策、中印安全战略的碰撞等。这些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是动态和综合的,而不是静止和分离的。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突破双方地缘安全困境,构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之要旨。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后半期,中俄两国在协调政治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巩固和发展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已经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了面向21世纪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此,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主席于1997年4月下旬访问...  相似文献   

8.
林德萍 《天府新论》2007,(Z1):110-111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银行发展的强大基础,而银行又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银行和企业要按照自主、平等、信用、互利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银企战略伙伴关系.如何构建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特别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动双赢,是在新形势下银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考察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进行。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其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表明,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十个国家三个局面。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要是东盟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东盟自身的一体化进程和对华政策;东盟与美、日、印等国关系的发展及“大国平衡”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存在"恐俄"思想,但日本的对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消极的"恐俄",而是滋生出利用俄国的实力和列强矛盾进而同俄国结盟的思想。与日俄结盟论关系密切的日俄协商论一度因日英同盟的形成而偃旗息鼓,但随着日美矛盾的增长、日英同盟对抗美国功能的减弱,日本对俄结盟论复活。日俄经过在中国东北的协调行动,1916年签订第四次日俄密约,日俄关系上升到为了共同的安全而采取军事合作的同盟层面。日俄同盟是日本第一次与本地区内国家、自己的近邻结盟。日俄同盟建立后,日本在历史上首次同时运转两个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