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文缝合”作为文学生产与接受的基本方法论,是以提升文学接受效度为目标的理论探索。文章立足于系统科学认识观,以接受美学思想为理论框架,探究从“语图互文”“期待视域”到“图文缝合”这一文学生产与接受系统效应的发生逻辑、内在理路与研究价值。本文意在突破单一学科逻辑囿限,对文学接受展开跨学科的理论推绎,以期获得更为宽阔的时代研究视野,引发更多有益于促进当代文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文系副教授朱立元所著《接受美学》,已作为《新学科丛书》的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对接受美学的发展作了详尽的历史考察,并专门探讨了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论”、“文学认识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效果论”、“文学批评观”、“文学历史观”,还以附录形式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物的心里表征,处于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多层次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美学价值永远是一个“非稳态系统”。以意象和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才能达到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4.
朝鲜很早就接受了中国文学。包括文学美学理论。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朝鲜古典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他们的接受意识比较明确,是以透彻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为基础。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传播到朝鲜之后,广泛地受到了选择、分析和评价,经过了“变形”的过程。所以,美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改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是杂多的,但康德美学文艺学是其主根。刘再复接受了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影响,也接受了康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视接受心理的社会变异和电视接受热点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笑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它艺术。本文就是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艺术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关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姚斯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展开其接受美学理论的阐述,“期待视野”是了解接受美学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何为“期待视野”,接着分别论述了“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的“接受”和“生产”的重大意义,文章最后指出在姚斯的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理论之后,“期待视野”仍始终贯穿着文学接受的主要问题,是联结各环节的中枢,从而最终展示了“期待视野”理论作为姚斯最重要理论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起源和读者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他相信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从生理层面上降低了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无疑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起源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并且扩充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阈”、“文本召唤结构”等术语的理论内涵,从而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越南和中国都开始接受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但经过30年左右,越南接受和研究接受美学的情况与中国的极为不同。把越南对接受美学的研究运用与中国的相对比,不仅能发现两者的差别之处,还能给越南研究界提供许多有关如何接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启示,其中就包括接受及运用接受美学的经验,而且能概括出使两国更有效地接受西方文论的重要原则。与中国接受运用接受美学的情况相比,接受美学在越南存在着来得早发展慢、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接受、对舶来的文学接受理论缺乏必要的补充调整、理论操作性不强等现象。导致越南与中国研究运用接受美学存在重大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越南对国外的理论翻译缺乏系统性、越南的经典学术作品很少人买、越南文学研究队伍没有中国多、越南缺乏发展接受美学的基础,并且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传统方面越南也没有中国丰富。越南研究界既要向中国研究界学习,又要找到适合国内文学实践的具体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10.
<正>作家为了传播美学信息,抒情言志,将审美感受外化为语言,这就使修辞艺术与接受美学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修辞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众所周知,无庸多赘.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也称为“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接受研究”或“艺术接受”,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艺理论.从美学角度讲,则称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六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接受美学有关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二、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与翻译研究。三、接受美学有关文化圈与读者群的论述与翻译研究。四、接受美学有关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五、接受美学有关潜在读者制约、左右作家创作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六、接受美学有关意象——语符思维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文学鉴赏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理论,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精神,他在前人“自得”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造”说,通过解读“古人”和被“后人”解读的独特阐发,不仅张扬自我的鉴赏主体性,还大力张扬后世读者的鉴赏主体性;他的鉴赏主体性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西方接受美学等文学接受理论相比较,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学派,由康士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等五名文学理论家所创立。1967年尧斯于其所在校发表的题为《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的演讲,首次提出“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并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宣言书和理论纲领。1972年德语学者在西德斯图加特市召开学术交流会,大会十个议题中有两个议  相似文献   

15.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17.
接收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它揭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和最终目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如何正确把握好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探讨。文学翻译是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度"的艺术;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能否像普通读者那样去确定原语文本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度"的、合理的创造性叛逆。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去把握好"度"的艺术,是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当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学术界的广泛传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文学研究的兴趣,从作家的创作活动扩大到文学接受活动,探讨文学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考察文学的接受活动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探讨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本文的融汇,构成了文学史的全部。当我们检索新时期文学急骤演进与迅疾更替的艺术现象,可以发现,“期待视野”不仅来自读者,亦出自作者。它们共同参与着文学品格的选择:这就是“社会心理”。 社会的群体心理是接纳社会意识形态的“容器”,又是催生文学品格的“媒剂”。它以阶段性的的大致走向规定着文学品格的范型及其转型。就新时期十余年文学发展轨迹来看,大致可以划出“社会心理”的四个阶段性走向:秉真立诚——反省求索——困惑失重——崇实尚利;与之相应的文学品格为:痛切真纯——严峻玄冥——调侃戏谑——豁达超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