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我国农村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工业的发展.然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城市化理论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被认为是代价最低、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很难担负起转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只有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5,18(6):93-9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现的主要原因。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加强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式的转移思路、小城镇建设的适应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认真思考、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4.
李丰春 《理论界》2005,(7):54-5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已有的很多研究都局限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及制约因素上.本文试图以差序格局为逻辑起点,用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制,以期找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脉络.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应把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中的战略问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应把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中的战略问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对此作了些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是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具有优势;就地转移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现实选择;国际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之路;工程性移民也会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及转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环 《天府新论》2011,(5):60-6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同欧美国家有所区别。笔者在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同时也参照国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快速转移之后,近两年转移速度已明显减慢。如何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目前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选择的双重分析中,寻找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出路,以期诸界同仁共研。1.自一九八八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慢、受阻、甚至逆转的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前热点的“三农”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可回避的、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克服盲目流动的倾向。通过体制、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特点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出现新的形势和特点,而这些新的形势、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形成了阻碍.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视角,对我国目前的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源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对构建我国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独特性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在形态上与工业化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在于“普世性贫困”状态下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是潜在的流出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路径:第一步,实施惠农政策,“分化”转移群体。第二步,解决土地流转和城乡分治的政策限制。第三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情况入手,通过对制约其有效转移的因素分析,提出大力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4亿多人。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2亿人左右,剩余劳动力有近1.2亿人,据有关权威部门九十年代初的预测,到2000年则增加到2亿人以上。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自/、十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至今未找到一个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就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正确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首先要澄清三个模糊认识,转变三个观念,排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障碍。如何看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无论是政府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后备资源不足 ,人地关系紧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 ,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周围的小城镇转移是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双低的转移模式;提出在中小城市周围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跨区间迁移规模日益扩大 ,“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 ;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 ;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 ,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 ;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农业内部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对策是 :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扩大劳力输出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必要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并以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估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