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的问题,由于史料缺乏、记载简单、措词含糊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学术界,成为众说纷纭的问题.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纳兰性德是否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论点如若成立,那么其东巡的中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对于我们研究纳兰性德本人及其清初的民族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纳兰性德确实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行的具体任务是宣抚内蒙古科尔沁诸旗和索伦诸部.为此,本文试图根据纳兰性德本人的作品及相关的史料对上述诸点作出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2.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3.
从“四喻”看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表现手法。作为清代满族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运用“四喻”手法抒发了“多民族凝聚”倾向这一主题,从而构成其诗词抒情的主流。本文阐述了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的具体形式,辨析了“四喻”手法在表现这一主题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是抒情的主流,而“四喻”则是认识这一主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作家纳兰性德以诗词闻名,历来学界专注对纳兰的诗词研究,而忽视了其赋作研究。纳兰性德现存五篇赋,其中两篇咏物赋尚未引起大量关注。从题材、创作手法与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咏物赋的艺术特色,以及进一步探究纳兰性德咏物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有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婚姻关系的,其中以唐王朝最为突出。唐王朝在贞观时期,曾一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家富强,独步世界。当时的唐太宗不仅是大唐帝国的皇帝,而且是东方世界的号令者,周围一些少数民族的君长尊他为“天可汗”或“大皇帝”。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多采取和亲政策,并对于“诸  相似文献   

7.
北元一蒙古第二位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究竟为何人,学界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第一位皇帝爱猷识理达腊之子,即曾被明朝俘虏后又被送回的买的里八刺,一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弟,即元末帝惠宗(顺帝)妥贴睦尔之子.本文考证应为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刺,希望进一步解决这一长期搅扰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清初词坛名家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鼎盛的王朝时代,其煊赫的家族背景,绝世的个人才华以及顺畅的仕途生涯,使人们习惯的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盛世之音的歌颂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词作中更多流露出的是与其身世、家族、王朝乃至整个时代完全相悖的哀婉感伤之音。事实上,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和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的。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人生经历的了解,从其所处的时代氛围和家族背景、独特的个人情感经历、来自汉文化的熏陶以及身处羁旅仕途的困倦之感四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得出纳兰性德感伤情怀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外国的语言学专家、学者较早就开始了对鄂温克语的研究。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最早对鄂温克语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是俄国语言学家亚历山大·卡斯特伦(M.AlexanderCastr啨n’s,又译阿里克桑德尔),他在对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通古斯诸语言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于1856年撰写出《通古斯诸语语法教科书》。接着是俄国语言学家伊万诺夫斯基(A.O.Ivanovskiy),他利用自己在19世纪50年代所做的索伦鄂温克语实地调查资料,于1894年撰写了《索伦语与达斡尔语》,其中也对索伦鄂温克语做了分析。该书稿于1982年由G·卡拉(G.Kala)整理后在布达佩斯出版。可…  相似文献   

11.
清同治时期新疆动乱波及伊犁,索伦营溃散“俄军侵占区”,荣全受命负责索伦营收拢、回归与安置。荣全边与俄交涉边清除乱匪,为索伦兵民回归扫清道路。期间,荣全多次与清廷及边疆大臣筹商。受军事、地理条件、民族关系、地方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先后选择伊犁“边境”、图尔根河、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布尔滚、布伦托海、阿尔泰山南等作为安置地。思想经历了就近整防到准备日后收复的变化。面对俄国多次胁迫和拉拢,索伦兵民坚决拒绝,历尽千难万险到达安置地“苇塘子”,体现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通辽市市区建立了多个休闲娱乐广场,广场上也矗立起了许多大型的城市雕塑。我在本文中,将对通辽市文化广场上的大型城市雕塑——"科尔沁世纪柱"进行一次赏析,从三个方面分析"科尔沁世纪柱"给我的总体感受以及在观看后,给我带来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萨哈连部考     
关于萨哈连部的地理分布,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多数史学家,把今爱辉东南12华里、康熙二十二年修筑在黑龙江左岸的黑龙江城,定为萨哈连部之地。如何秋涛把萨哈连部定在黑龙江城东,因而把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征萨哈连部,收在《朔方备乘》的《索伦诸部内属述  相似文献   

14.
于洋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73-175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通辽市市区建立了多个休闲娱乐广场,广场上也矗立起了许多大型的城市雕塑。我在本文中,将对通辽市文化广场上的大型城市雕塑——“科尔沁世纪柱”进行一次赏析,从三个方面分析“科尔沁世纪柱”给我的总体感受以及在观看后,给我带来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乾隆朝两次廓尔喀之役是清政府在西南边境的两次对外用兵,较之第一次廓尔喀战争,第二次廓尔喀之役不但持续时间长、战线长,而且翻越了喜马拉雅山,一度攻入了廓境,在当时交通运输落后、环境恶劣、边疆尚不安宁的条件下,对于这样一次特殊的对外用兵,清政府如何解决战争过程中军队调用、军需供给等问题,其成为笔者关注的对象.同时也可以了解清代在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御的基本情况.因此考证兵员的来源、数量、地理分布、军费的来源及消耗数额等问题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史上前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一次,抗战时期;第二次,六十年代末“大三线”建设。今天,我们面对“第三次浪潮”…… 西部,晨光熹微……  相似文献   

17.
锡伯族是黑龙江地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地域、隶属关系等诸方面都有了变更.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即是锡伯民族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锡伯族的经济生产、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这一重要事件,锡伯族的一些学者,包括吴元丰、赵志强等同志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准备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这一重要事件做进一步的探索、补充.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的傩型戏剧《米拉查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的蒙古人自古以来信奉蒙古勃额(萨满教)。16世纪喇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1639年2月,皇太极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即重信固伦公主)下嫁科左中旗第一代多罗郡王(也称和硕温都尔亲王)奇塔特,随身带来了替身的活佛喇嘛乎毕勒干。之后于1646年建立了科尔沁第一座喇嘛寺庙爱佑喜庙。①从此喇嘛教在科尔沁广泛传播。科尔沁的腹地哲里木盟先后建有二百多座喇嘛寺庙。在这些寺庙中流传着约七种“查玛”(俗称跳鬼)。即《伊和查玛(大型查玛)》、《米拉查玛》、《色日布却金查玛》、《伊顺查玛(“三九”查玛)》、《如布珠乌兰查玛(十人显赫灵图查玛)》、《朝德白拉姆查玛(天女查玛)》、《丁哈日查玛》。其中《米拉查玛》最具戏剧特色。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草原在哪里 一 每年,当人类要“征服”的大自然狂卷千万吨黄沙,袭击京津地区,遮蔽大半个中国,以致刮落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时,我便想起我的老家科尔沁沙地。它,便是这一场场沙尘暴的祸源之一,全国四大沙地中排行老大,老百姓称它为“八百里瀚海”。  相似文献   

20.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鼠疫规定为甲类传染病。一、鼠疫流行的历史与严重危害(一)历史与现状据考证,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公于6世纪Bg520~565年,一般认为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流行持续50~60年,几乎蔓延到当时所有著名的国家,死亡约一亿人,曾以“查士丁尼瘟疫”为名载入医学史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1346~1365年,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凶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