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80年代起,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起步阶段,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集中力量(据统计,从1983年起,国家对沿海11个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额的50%以上,到1989年增加为60%)向西方开放。在沿海地区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包括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岛),开放了15个城市(大  相似文献   

2.
打开我国的地图,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海岛,仿佛一颗明珠似的浮露在南海的碧波上,这就是黎、苗、汉等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在这里,人们简直没见过雪,终年郁郁葱葱.到处有椰子林与槟榔树,风景优美、恬静。根据现有资料估计,早在新石器时代这海岛上沿海一带已有黎人住居。我国史籍上提到海南岛的开拓始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这说明黎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和汉族以及祖国其他兄弟民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进程中,努力适应生产国际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分工,认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首先在粤、闽两省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尔后又进一步开放了沿海的十四个港口城市,加上海南岛和以后开辟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南三角地带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我国东部地区有纵深度的全线开放的新态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确定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广东成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海南岛建省,成为我国最大最特的经济特区;我区沿海县(市) 也扩大了开放范围,改革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南宁地区。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南宁地区?这是南宁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加快南宁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作些粗浅的探讨。现状、机遇与挑战南宁地区是桂西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  相似文献   

5.
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港,坐小艇向东渡过天蓝色的海汊,再踏上一条弯月形的沿海公路,约走五里许,便到了黎族小村——鹿回头。一个初夏的黄昏,我踏着发亮的银沙漫步在鹿回头狭长的海滩上,这时,从椰林深  相似文献   

6.
“要致富,去砍树”,这似乎是中国的老传统.结果,愈砍黄河愈黄,黄土高原愈砍愈是沟壑纵横.这种“砍势”,至今还没有减弱.前些年,西双版纳在呻吟,而今海南岛也告急.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岛1800万亩天然林,已毁75%以上;热带雨林消失65%;原始森林损失几近2/3;少数民族聚居的五指山地区,林地减少250万亩;沿海防护林1987年还有75万亩,第二年只剩65万亩,一年减少10万亩,速度不可谓不快.照此下去,海南岛有可能由郁郁苍苍、充  相似文献   

7.
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四十余万。其中有三十九万多人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包括乐东、东方、保亭、琼中、崖县五个县)境内,有少数散居在靠近自治州的琼海、万宁、澄迈和儋县的部分地区,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的黎语支。黎族的远古祖先很早就定居在海南岛。根据解放后广东省的考古普查,在海南岛的沿海和五指山区前后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出土地址一百余处。很可能,黎族的远祖开发这个宝岛,最低限度不会迟于新石器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解放后的调查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很可能黎族在没有受到汉族封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党和国家实行了沿海开放战略,使我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由此带动和促进了全国的经济发展。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10年时,党和国家又提出了沿边开放战略,目的在于加速内陆边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回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南岛地处南海之中,北接大陆,南邻太平洋岛屿诸国,跟大陆最近处仅18海淫,在古代海运条件下,至越南中部东海岸,顺风一日即可抵达①。海南岛海岸的商埠、港口是阿拉伯蕃船驶入中国大陆,以及我国海舶往南洋必经之停泊点,大批阿拉伯、南亚、东南亚穆斯林,以及大陆回民从西汉至明初曾先后落籍海南岛,在开发海岛中作出了贡献。海南岛回族的来源海南岛回族由三部分群体组成:(一)以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外籍穆斯林(俗称“蕃人”、“番人”);(二)信奉伊斯兰教的越南占城地区的土著居民——占族;(三)大陆的回族及其后裔。外籍穆斯林落籍海南岛主要有如下原因:(一)蕃舶,番人遭遇抢劫,落籍海南。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知道“燕窝”好吃,却没想到它是由燕子唾液所凝成,是金丝燕一口一口吐出来的。大洲燕窝,即金丝燕的巢穴。就是这小小的“窝”,享有“孺世名药”、“东方珍品”的盛名。它产于海南岛万宁县大洲岛。此岛屹立在烟波浩淼的南海上,由大、小两岭组成。主峰高289米,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海南岛沿海最大的岛屿。岛上峰峦耸峙,花岗岩崖高耸,悬崖绝壁险峻,天然的裂缝、孔隙、洞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已经越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呈现外向型和国际化的趋势。 1979年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经过9年来的开拓努力,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相似文献   

12.
在海南岛的丘陵地带,有一种名列诸鹿之上的"稀世之宝"——海南坡鹿.它因产于海南岛的丘陵草坡地区而得名.五十年代以前,坡鹿多分布在东方、昌江、白沙、乐东、崖县、琼中、屯昌等地.坡鹿是我国的特产,其经济价值远比水鹿、梅花鹿高,早在1915年就已引起西方动物学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南部的穆斯林小村落在本世纪初叶和中叶曾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对于海南岛穆斯林墓地的关注则是近年来的事。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岛文管会的考古人员在海南岛南部陵水县土福湾村西2公里蕃岭坡东麓土名送路的海滩上发掘出了3块雕刻着阿拉伯文的穆斯林墓碑。其中两块现存陵水县博物馆(11、14号碑),另一块存放于广东省博物馆(17号碑)。 1982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岛文管会联合组成的一支考古队除对送路墓地进行发掘,还  相似文献   

14.
<正>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我国逐渐展开,直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些负效应,近来日益凸显的东西部差距,便是这种效应的具体体现。我们这里所说的东西部,是由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大西南对外开放与跨境民族研究刘达成在国家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其毗邻边境的区位优势,积极向周边国家开放,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我国先行一步的沿海、沿江开放相呼应,愈来愈显示出它在全方位开放中的巨大...  相似文献   

16.
黎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从远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南方的海南岛上。早在两千多年前,黎族、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就已经开始了。此后,黎族社会的发展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两族劳动人民在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结成了亲密的友谊;通过畏期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这种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汉代,在海南岛设立郡县之后,汉族不断从大陆迁徙到岛上来,其中有商人、士兵、官吏和受到封建统治迫害的流亡者。他们  相似文献   

17.
问: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不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早在第七次代表大会之后,根据我国历史的情况、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就确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而且把这项政策先后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从194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来,到今天,我国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18.
回族在中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的群体。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但是它仍是一个民族。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回回人,是一个内聚力很强的文化人类的群体,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被称作回回民族。当然,在大范围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生活在今广东沿海一带的、生活习俗已经汉化了的“回族”,以及今海南岛仍然操独特语言的“回族”,是否电属于回族的范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民族学方面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9.
<正>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内地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民族地区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需要更好地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而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在此,本文拟就我国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作一简要分析。一、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简要回顾与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13个年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沿着全国改革的总体思路,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领域到流通分配领域,从微观搞活到宏观加强管理,从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到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黄道婆究竟向谁学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纺织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史志和各种辞书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大致说:她是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人,年轻时曾流落海南岛崖州(今崖县),在当地居住数十年,向黎族人民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给当地妇女传授从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的一套纺织技术,如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并改进了搅车、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