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进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阈限、中华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国家政治、对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认知的纠偏、回应重写文学史与经典入史及提升中华文学整体品质与彰显中华文学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发生逻辑。采用世界眼光与多学科交叉视野、开展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互动、践行丰富的文学实践与形成厚实的研究案例,成为建设中国式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一个"新语码",它不但可以为学界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还可以让以往的"老问题"经过概念转换而被重新纳入"全球化"语境中。各民族文学和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但既有的文学史基本上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及价值。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和各民族文学之间"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自身的多民族视域,进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培育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个体在多民族地区共同生活的经历与文学的地域考察,能够帮助理解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多民族文学教育应回到文学产生的原初情境,同时注重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融和、发展的角度,既强调个性,也强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姚新勇的新著《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为例,分析批评者自身的身份选择。其中结合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亦即"汉"与"非汉"之间的"文化夹居者"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对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而言,族群之间及其多元的文坛内部,需要的是相互宽容;而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进一步说,尊重的对象包括自我也包括他人;了解则意味着做到公正客观的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开题会暨学术活动周在成都举行,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学术活动围绕多民族文学这一主题而展开,体现了对多民族文学文本的关注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这些观念与方法对当今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研究现状述评、创作态势综述、理论批评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本质属性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英雄史诗和地域文学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族别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主体,32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均得到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考察和研究,展现出年度进展和收获。作家作品、三大史诗、民间文学总体探索和多民族文学理论审视等领域将会得到新的深入和推进。  相似文献   

9.
对于以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现代中国来说,从文字书写到口头传承的多民族文学是特殊而珍贵的遗产。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获准立项。围绕此课题,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各地区、各机构、各学科的多民族学者在学术讲座、项目开题、族际对话、学科整合、跨国比较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未来与前景。会议收获的启示与共识,不仅标志着本课题高质量研究的良好开端,也预示着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高校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关系到西部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面对西部地区高校独特的教学环境与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地域背景与民族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和理论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方能将多民族文学史观在当前文学教育中的贯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倡导建构多民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在考察多民族文学实情、反思中国式整合思维基础上,对理论的有效性作出质疑,提出"共同合作、分道而治",尝试为多民族文学史编写提供可供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设置的目标是梳理各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展示女性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探讨女性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性别与民族、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结女性文学对妇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今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建构女性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反映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怀,探索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女性文学研究成果沟通和交流,分析和研究华文女性文学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多地域性所形成的多元与融合、归属与失根等生命体悟和文化体验,揭示和发现21世纪初女性文学、乡土女性文学、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特点等。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女性文学成为新的潮流,这使得女性文学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必须用一个等式来表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本质特征,那么,它不是1+55=56,而是56=1。虽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一直有一道无形的"万里长城"分割出相对隔绝的两个世界,但这改变不了多民族人民相互依存、多民族文化相互习染、多民族文学相互纠缠的历史事实。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实逼迫我们对多民族文学互动交融发展的事实作出及时反应,因此,学理构建和观点更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女权主义文学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作为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批评家,系统地将女权主义思想引入妇女文学批评,为妇女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文学观包括,女性文学具有自己的文学传统理论,女性写作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话语理论和"双性同体"的创作理论三个方面。伍尔夫开启了女性文学理论的先河,并为其后各女权主义流派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把新媒体、文学书写、文学人类学三者在题目中并列,乃旨在寻求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文学生产机制”来进行探讨。麦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是决定于经济基础,也不是决定于上层建筑,而是决定于传播技术即媒介。与他的传播史观相配合,麦克卢汉提出了独特的社会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近二十年来关于文学史学的理论探讨取得的丰硕成果:1.文学史观;2.文学史研究方法;3.文学史编写问题;4.文学史学建构。回顾这一阶段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学的讨论所取得的进展,将有助于我们在文学史研究和编写中更好地把握文学史观,更加有效地运用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并进一步明晰文学史学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将中国文学现代性“五四起源”合法化,缺乏对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基于对线性史观的解构性反思,深入考究晚清小说翻译文学体裁、文学主题、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而系统分析晚清小说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发现晚清小说翻译在“前现代”语境中已经具备了诸多现代性特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19.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观念的强化及方法的运用两个问题进行了学理性探讨;阐明了强化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观念,必须与文化对话意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学学科意识相关联;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表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要采用跨文化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