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2.
一、热门话题谈论价值,进行价值选择,追求价值目标,是当代青年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研究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已成为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不容迥避的课题,交换对青年价值观念的研究成果,则是力图把握当代青年脉膊的青年问题专家的热门话题。重视研究青年价值观念的热潮,发生在六十年代。当时,美国青年中出现了反对传统价值观念,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嬉皮士运动,这一消极的文化运动,使美国人十分忧虑。1968年5月,巴黎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并立刻席卷法国,迎速蔓延到西德、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5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资产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是青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政府和市场之外逐渐形成的第三领域为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需求和青年群体的参与促进了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青年公益事业仍然面临着制度困境、资金困境和人才困境。通过社会创新、完善的制度设计、建构多元的融资机制以及公益组织的自我完善等途径可以有效促进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青年国家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培育青年国家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近年来,香港不断发生青年团体以疏离大陆为目的的社会运动,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因之受到挑战。"港独"分离主义思潮是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消极因素,它通过设置敏感议题、扭曲本土意识、操纵街头政治运动、强化分离主义理论伪装、煽动陆港对立等方式蓄意扩大在青年中的影响,以达到消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并最终谋求香港独立的政治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政治法律制度规制、经济社会参与融合等方面稳步推进,全面清除"港独"分离主义的生存空间,最终加强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青年文化学理论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并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青年的参与和青年的成长 1、只有参与,才能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年是分属于各个阶级之中的,阶级又分为不同的阶层。各阶级的青年往往处于本阶级的下层。大量社会学调查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后就业、最早被开除的是青年;房价昂贵、经济衰退的最直接打击对象也是青年。  相似文献   

8.
五四青年是伴随中国近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在五四运动中正式形成。青年概念的产生及流行、青年力量的发展壮大,为青年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近代教育的启蒙、社会运动的不断发展,则为五四青年的成长提供了社会环境。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的首次大联合促成了五四运动。此后,五四青年在促进民族觉醒、更新意识形态、激发复兴力量等方面继续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其人心向背成为党稳定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一。通过对青年的调研发现,在道路取向方面,青年认同与担忧并存;在理论取向方面,意识形态淡化且思想多元化发展;在制度取向上,青年将权力合法性视为现实的必然结果,形成一种功利化评价,注重实际获得而非口号;在文化取向上,青年更加认同强国家形象,但对核心价值、信仰等方面呈现了较低的关注度;在自我政治角色上,政治参与感较低,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无意义"和"低效能"感。从整体看,新时代的青年政治态度呈现出"臣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类型,无政治阶层广泛存在,但青年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愿更为积极和强烈。由于在场空间中缺乏必要的渠道和路径,缺场空间的广泛参与成为主要方式,但因缺乏引导和监管,非理性化参与和表达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经历了"反服贸""白衫军"等一系列社会运动之后,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为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的"总统及立委"选举中青年的踊跃投票参选现象。目前,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政治参与广度与强度的提升;从动员参与走向自动参与;青年政治参与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呈现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状态;网络新媒体成为组织参与的重要媒介。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态势势必对台湾政局以及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台湾传统的政党政治产生一定冲击;其次直接推动与加快台湾主要政党的革新化与年轻化转型;最后,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社会化与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婚恋择偶观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2010以来的三次广州市青年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偶观的变化表现为:重视道德、性格、感情等内在品质,也逐渐将"颜值"视作重要择偶标准;择偶观的性别差异明显,"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观依然存在;对网络择偶认同度不高,但对尝试网恋的态度趋于积极。  相似文献   

12.
赋权青年就是激发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青年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感。印度政府通过组织赋权、个人赋权、弱势群体赋权等途径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弥补课堂书本教育的不足,对青年职业技能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治理参与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印度赋权青年社会参与的策略和路径对中国青年的发展促进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重大社会挑战,心理融合机制是其中关键和突破口。从制度-心理视野来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在文化、政治以及利益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整合,所构成的心理融合类型通过宏观社会与微观心理两条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促进香港青年"人心回归"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心理融合机制的探析,将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日渐凸显,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潜在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倾向。分析发现:从问题的出现或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到多数个体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再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最终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是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的基本形成机制。如此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社会、制度和青年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引导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正视青年的爱国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祖国长远利益,培养青年的理性爱国情感;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青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对青年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青年一代应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青年如何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实现有效参与成为研究热点。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年龄问题束缚了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青年对社会保障水平、公民间信任水平、社会公平公正水平的评价会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产生赋能效应;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当代青年的优势之一,对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若受到生活方面问题的干扰,参与动力则会大幅减弱。要建构青年有效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动力系统,各类社会组织应形成"扎根乡村"的宣传合力、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化参与方式、完善青年人才引进及配套机制、确保青年社保及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持续化供给。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日渐活跃,对青年核心价值认同意识的培育形成新的挑战,表现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根基受到侵蚀、青年价值观选择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青年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导致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的主要诱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而言,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郁积引起的价值困惑是重要影响因素。从主观方面而言,在网络信息"充足的悖论"影响和冲击下,青年"从众"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影响下,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需要因势利导、多层次构建认同培育体系,其中,掌握青年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是关键,创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模式是基础,健全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关怀机制是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视与超越--青年的时代特征与代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多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性的社会变迁,分别产生了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一代青年人、经历"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青年人、改革开放趋于现代化的一代青年人以及独生子女的一代人.这几代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由这种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教育程度、价值理念、人生目标、审美情趣等都不一样.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代际之间的不同特征自然也就形成和突显了.所谓代际特征是代群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体现,这种特征必然是超越个体而显现的,必然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同趋向,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趋向,使所谓"代际特征"得到了确证.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是当代最值得研究却鲜为人们涉猎的文化类型之一。这不仅因为二战前日本社会走向全面军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右翼青年军人的推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战后,日本青年对社会政治的介入和冲击也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规模最大、烈度最强、持续时间也是最长的。透视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无疑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和西方青年文化这两大重大课题有着很大助益。  相似文献   

20.
青年与青年运动既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而诞生,同时也是作为近代社会的对立、对抗的一方而存在。"青年"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孤立现象,或者是政治运动的权宜之计,而是近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型思想的诞生,是一种以"青年"理念为核心的概念群的产生。这类概念体系在充满着形形色色"主义"的19世纪可以被称之为"青年主义"。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知识界、舆论界将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进行了翻译与再创造,构筑了汉语范围内有关"青年"话语的原生系统。自此,"青年"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