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主题,学者们各抒己见,认为中国人类学要有自己对于田野材料的理论提升即话语权,就必须做好研究,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2.
"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虎日”戒毒盟誓仪式的考察与研究运用了人类学的人类研究的整体论原则,在寻找地方族群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同时,考虑建立不同于科学的方法论的另一种方法论-即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彝族人民运用强大的习惯法与仪式、家支组织、信仰与尊严、民俗道德、亲情教化等集合的文化的力量,成了中国戒毒成功率最高的范例。影视人类学片《虎日》则一改传统纪录片单纯描述与诠释的特点,卷入了探索影片的直接的应用的目的并付诸实施,从而为影视人类学开辟了直接应用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极限边缘与自我身心斗争的攀岩者,展现了攀岩者“身心三重”的交织:训练和攀爬过程中的身心磨炼;攀岩者的身心和岩壁的相互铭刻;攀岩者们彼此激励、传递身心经验和生活世界意义价值的建立。在身心、自然、共同体的交织中,个体会聚社群之中而获得支持和鼓励,又在不断探寻极限边界的过程中点亮攀岩群体的希望之光。这一“极限过程”带来了攀岩者的身心成长、生命世界的开阔、社群的交融与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7.
近些年来,学科本土化的探讨不断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出现,形成新的热潮.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这一西方学科引入中国已届百年。人类学范式中国化的理念与形制也一直在消化、融合、建构和创新,它不仅涉及以西方为中心的“我者”和以东方为边缘的“他者”的范式原型,包括如何在现代性背景中嵌入中华文明家国天下的话语转化,而且表现出中国人类学家的异域、本土化求索的生命历程。文章分析了在人类学范式中民族国家的政治话语背景折射出的中华民族近代以降从颓弱到强盛的历史轨迹,我国乡土社会以宗族为脉络的结构表述,以及中国人类学家从返回祖国到走向海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9.
10.
《西北民族研究》2017,(1)
本文以凉山彝族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诓鬼的烧肉和新兴的用于宴客的烧烤为个案,探讨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彝族文化忌讳在户外烧肉散发出焦味,因为彝族人相信烧肉的焦味会引来鬼,轻者致人生病,重者会把人的灵魂摄去,使人死亡。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包括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形式。由于彝汉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内地汉区的烧烤文化被引入凉山彝区,形成颇有特色的彝族烧烤。这个过程是彝汉文化的同质化过程。从彝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来仅在宗教仪式上用于诓鬼的烧肉,其形式通过文化再生产,被重新阐释为彝族烧烤用于宴客。这个过程是彝族文化异质化的过程。传统诓鬼的烧肉的象征性与宴客的烧烤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的变化过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所说的消散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可以以法律的民族志写作为其工具,进行法律的文化批评,用实践化的研究风格树立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12.
蔡华教授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从对四类人类繁衍再现系统的比较研究出发,对亲属关系人类学中以生物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几种主要论点进行辩驳,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重新建立亲属制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廓清了文化、民族、社会等概念,并且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区分。蔡华教授对人的三重性(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区分,阐明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亲属关系的属性纯粹是文化的和社会的,进而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知识论命题。这些新命题质疑了西方的某些理性主义,而且从整体情形观之,这些新命题可能适用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本文从选题意蕴、主要内容、论证新意、理论运用特点等方面对该著作做尝试性的评读。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我国西部散杂区苗族内部两个族群的互动关系为视角,从文化变迁角度进行田野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族群是在民族其下可再细分的文化变量;族群研究有学院派与田野派之分,二派之间通过采取不同的研究思路,意在更清晰地解读国内人类学学术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周边与20多个国家毗邻,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深刻影响.我国的民族问题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是一部立足全球视野,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探索路径,对“音乐人类学”进行中国化重新解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规范、研究模式五个层面进行有机性、结构性的思考,从西方学理反观中国音乐,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殊途同归”的核心观点。该书以音乐为载体研究人类学,总结和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企图为我国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9.
2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8
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庄孔韶教授应欧洲数字人类学大会和自由银屏组织邀请,参加了2014年3月19日-21日在巴黎数字艺术中心的演讲和展映活动。这次人类学的会议目标是关注各种原创叙述,以及原创叙述应该体现一种思想状态及其形成的过程,这样,也体现了各种观点和集体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多样性,这些标准反映了当今法国及国际艺术、人类学和媒体科研团队的兴趣焦点。因此这是一次展示交叉学科聚会的欧洲风格的会议。议题包括人类学理论创新、演员介入人类学影片、城市镜头语言、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