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破从属论、独立论和多元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缘起的想象关系,它们因想象一种好的生活而有所关联。这种想象具有否定性、不可能性和超越性。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时,两者也应以一种想象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政治须从文学文本中汲取制度策划的资源,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也须对现实政治的种种存在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想象,将之作为自己不可缺失的资源之一。以想象为纽带的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将为当下的民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历史方位”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历史方位”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本质和时代特征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历史方位”概念的提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方位”概念的丰富内涵,为社会历史主体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本质,完成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5.
“他者”现象在殖民游记作品中的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几乎是欧洲殖民者的一项发明.在他们眼中,东方是一块神秘、浪漫、险象环生的风水宝地.在殖民时期,西方对于研究东方的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等便颇感兴趣.西方人来到东方(此处的东方包括亚洲、非洲、大洋洲等非欧美国家和地区)探险和考察,写下大量关于东方的旅游札记.这些游记作品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兴趣,揭示了东西方之间的强权关系,并在许多方面视东方人为“他者”而造成东西方的对立.作者们往往以一种正常化的力量、权威性的面孔出现,通过采用介绍风土人情、描述风俗习惯的手法,筛选主题和形象,确定背景和场所,采取某种叙述口吻和方式,运用某些结构和词汇,把那些从外貌到内在都与他们大相径庭的非西方人归类为“他者”而加以排斥.“他者”形象在殖民时期游记作品的写作特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从以下各例,读者便可对“他者”现象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围绕“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文化主张而展开的,“怪现状”与“文明境界”是这一文化主张具有标识性的两个体现者。“怪现状”现象是清末社会的文化写真,小说家通过“固有之道德”这一装置,揭示了儒家文化在清末衰落的事实,构成了“恢复”儒家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起点。“文明境界”是对未来国家的文化想象,小说家通过对道...  相似文献   

7.
“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谈及陕北秧歌,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内容和形式,对“秧歌”这一名称语义却很少考察。从陕北“秧歌”的演变形成过程看,其与南方的秧歌源渊不同。陕北“秧歌”起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祭日神活动的民俗化,经历代民间承传而形成。所以陕北“秧歌”应是陕北阳歌。  相似文献   

8.
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政治”是我们对“政治”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探索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它与“狭义政治”相对称,意指所有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特征和最一般本质。其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及其历史惯例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公共权力活动和过程。根据广义政治论,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政治生活如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阶级政治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政治生活形式。广义政治理论为理解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和视觉机制来剖析阐释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就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政治”是我们对“政治”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探索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它与“狭义政治”相对称,意指所有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特征和最一般本质。其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及其历史惯例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公共权力活动和过程。根据广义政治论,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政治生活如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阶级政治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政治生活形式。广义政治理论为理解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各地方言对于普通话常用词“漂亮”有各具特色的巧言妙说,陕北方言亦不拿“漂亮”当“漂亮”,而是有“俊”、“奴”、“可喜”、“袭人”、“骨香”、“拴整”、“靓”等多种说法。文章对此进行了逐一考察并分析辨别,以示陕北方言词语丰富有趣的表达形式、效果和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2.
信天游“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天游“兴”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上句只借物以起兴,与下句歌意了不相关,但可从韵脚、语势上引起下文,这称为“起兴”,是信天游“兴”的初级形态,带有原始性;二是上句未全为比而借物取兴,与正义相关,这称为“比兴”,可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激起人们广泛的想象,标志着信天游“兴”的成熟,是信天游“兴”的富于艺术性的高级形态。信天游“兴”的发展,不是高级形态取代初级形态,而是同时并存,足见信天游“兴”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近半个世纪来,陕北民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信天游“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处于低谷,这警示我们,莫让信天游“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存思”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存思”作为一种个人修炼和通神的手段,以鲜明的形象感悟、流动的宗教体验、充沛的想象力为重要特征,而其最终能幻想出美妙的神灵形象和神灵世界的结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内在图示储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仙作品的繁荣,而且对古代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确立及人物形貌的刻画技巧等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早期的英国崇尚航海与冒险,也正是理性高奏凯歌的时代,斯威夫特却以“万物链”思想为依托,在《格列佛游记》中对当时英国(欧洲)的社会、政治、科技乃至人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激烈抨击。格列佛四次出海航行的经历,既是重要的形式要素,推进人物的性格发展,叉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以海外之域为镜,反观时代的弊端与人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 ,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 ,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信天游"作为一种长期根植于陕北社会历史土壤的艺术形式,内含着丰富深沉的社会历史内容,集中反映着民众的心理、情感和情绪,折射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意识表达和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从文学与政治的“一体化”,到文学与政治、甚至社会的“疏离”,再到文学与社会的“亲密”,其间自然携带着沉重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同时也敞开着通向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在反思文学与社会“疏离”的文学观时,“直接、急迫是否一定是最应选择的态度”?“强调”本身是否蕴含着“遗漏”,并再次导向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社会批评为什么不能代替文本分析,以及文本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何在?基础伦理学是否可以构成文学批评的惟一伦理学?在沟通文学的内部和外部方面,缺少的仅仅是某些“方法”,还是一种“围绕着自身特殊历史、特殊问题展开的处境感”,一种历史建构力?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学者,对上述及更多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刘成章的陕北风情散文,是作家挚恋土地的美文。一是在作家自己的生活历程和游踪中取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二是在表现手法上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神韵,想象与联想丰富而大胆,情趣诙谐而幽默,语言声情并茂,几乎篇篇都是“诗的锦彩”,都是精心酿造的美文佳作。  相似文献   

20.
张元凯 《南都学坛》2009,29(3):133-135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而“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和为政理念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