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之杰 《决策探索》2014,(20):90-92
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寥寥十几个,且大多数是小国。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有人认为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跨越陷阱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跌入陷阱国家的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重在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未能有效解决多数人分享财富的问题.而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较好地解决了多数人分享财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敏 《决策》2012,(12):18-21
在"分蛋糕"的实践层面,"帕累托改进"的方法几乎穷尽,剩下的都是利益纠缠的"零和博弈"。11月20日,甘肃审议通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这是十八大后,第一个出台"收入倍增计划"的省份。较之于甘肃,大多数省份还在静静等待。"收入倍增计划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是相关联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不出来,倍增计划没法出。我们现在就在等国家的政策。"中部某省发改委一位处长表示。自2004年,国家启动收入分配改革  相似文献   

4.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382美元,这表明中国已由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上中等国家之列。而根据国际上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经验,若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则经济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得出中国亦面临这一挑战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魏枫 《领导之友》2012,(4):55-57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分为高、中、低3组。根据2010年的标准,高收入国家组为人均12,196美元及以上,中等收入组为996美元~12,195美元,低收入组为995美元及以下。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213个经济体中,低收入组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总结了不同类型国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更好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吴春 《领导文萃》2007,(9):17-21
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目前的中等收入阶层内部至少还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2,(49):28-31
十八大报告将"城乡居民收入"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考量标准,并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的目标年翻一番的目标。据专家测算,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2,(17):31-31
在南京的“十二五”蓝图中,与老百姓“钱袋子”关系最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2011年8月24日,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和“农村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按照两项计划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6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相比2010年翻一番。对比日本50年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国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从中国国情来看,收入倍增计划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且具有足够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Fatas和Mihov(2009)提出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过程中存在"制度高墙"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用更新的数据以及更综合的方法,对"制度高墙"现象进行了跟踪研究和拓展分析。本文研究表明,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演进过程中,确实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遭遇"制度高墙"。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集中推进制度改革与完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保护和激励创新,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较短时期内突破"制度高墙",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也需注重转型期的风险防控,避免矛盾在临界点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但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城市化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方段,城市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并且可以解决我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日本在20世纪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功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本文就着重于对日本经济这段时期的研究,重点分析日本是如何解决好这段时期经济发展问题,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找出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1,(18):19-19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有多个省份明确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写入“十二五”规划.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江苏省也提出.要从2011年开始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目前,无锡、南京两市已对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出明确安排。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0,(46):10-10
占我国国民总数10%的收入最高群体与10%的收入最低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009年的23倍。收入分配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人保部正在制定中的《工资条例》,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标志性内容成为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经营报》11月22日报道中,知情人士透露,  相似文献   

16.
葛昕厂 《决策》2010,(10):I0014-I0015
目前我国已经跨过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城市化加快,房地产高速发展。为满足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的需求和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在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总量将持续保持在10亿平米左右。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国人均 GDP 达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濒临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陷阱”,综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轮廓,我国要想成为少数的几个成功跨越的范例,必须从环境资源可持续、政府权力下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构建包含高、低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提升教育程度和提高职业技能两类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以拆分为3个渠道:不同类型群体的数量比例、工资差距大小的变化及劳动者的地区间配置。在这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高低受教育群体教育水平的政策能够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不平等最终得到改善。提升低受教育群体职业技能的政策则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技能溢价缩小两类人群的工资差距,促使收入不平等状态持续改善。更换高、低教育程度划分标准、改变生产效率溢出效应系数相对大小、引入两类人群的劳动可替代性差异、引入资本等均不会影响结论。本文为收入分配和技能溢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也为现实经济中政策成效的评估及共同富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屡引起公众广泛质疑。最新的例子是,去年中科院以项目名义给在编职工发放近亿元福利。在某些垄断行业内,具有鲜明单位特色的福利五花八门。资料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上升到23倍;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20.
“制度高墙”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制度高墙”到底是什么,由什么因素构成,为何在技术显著进步、制度经验更加丰富的今天大多数国家仍难以跨越?以及跨越之后“制度高墙”的影响还存在吗?以上问题仍是待解之谜。本文利用世界银行1987~2019年的国家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不同制度维度质量水平与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结合案例研究,我们提出了SOLDER制度墙框架理论:“制度高墙”是政治稳定与安全、经济体系开放度、市场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收入分配、教育与研究创新等多维制度构成的混合之墙,其间具有集成联动性特点。对一国而言,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都可能危及该国经济发展的安全、速度、质量与可持续性,即使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这些制度要素仍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