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轰轰烈烈下基层容易背离中央初衷 如果领导一讲话,上级机关文件一下发,下级组织不分青红皂白,立刻开展轰轰烈烈的"下基层"活动,没过多久,"万名公务员下基层"、"百万干部下基层"等报道就会出现在媒体上、写在报告里.而事实上,中央的要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需要逐级细化为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我所在的组织部在部长下基层的同时,号召全体组工干部下基层。作为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我随领导或自己带队下基层20多次。我把自己在基层得到的七次心灵震动写出来,与广大组工干部或各条战线党员干部交流一下,真诚希望得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基层活动,重点要解决好"怎么下"、"下到哪儿"、"干些啥"的问题.当前,需要重点抓好三件事情. 一要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各地正在大规模、大范围、大力度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开展这项活动,关系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浚县把开展干部下基层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切入点,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干部下基层、群众得实惠"的工作体系。一是重标准,严把人选素质。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着重选派35岁左右、身体健康、大专以上文化、熟悉基层工作的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机关干部。同时还根据干部的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派党务型、经济型、科技型等不同类型的干部,确保干部"下得去、干得来、干得好"。二是严要求,强化监督管理。实行干部下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组部在全国组织系统启动了"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这对体察基层实情、密切党群关系、改进部门作风、服务科学发展大有裨益。笔者认为,要把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好、开展好,使之取  相似文献   

6.
干部下基层既是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实施以来,各地积极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转变作风的制度规定,尤其是对干部下基层提出了不少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但笔者了解到,虽然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干部下基层的频率、数量  相似文献   

7.
在下基层活动中,个别机关干部不注意小节,出现了一些让基层群众反感甚至扰民的现象,有违机关干部下基层的初衷。笔者认为,机关干部在与基层党员群众打交道时要切忌力戒三个"打"。  相似文献   

8.
"无会周"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精简会议,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而实行的一项举措,亦在确保领导同志集中时间和精力下基层调研或处理重点问题。山西省太原市市委新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为了让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身出来,集中精力下基层处理问题,太原市委决定从当月起每月最后一周为"无会周"。有人认为,在"文山会海"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当下,设立专门的"无会周",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下基层调研,用于处理和解决群众的问题,无疑是值得喝彩的。但也有人质疑,"无会周"会不会成为另外一种形式主义。21世纪以来,"无会月""无会周"成了时髦的提法,众人评论不一……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民群众对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领导干部很有意见,他们希望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有的领导虽然经常下基层,群众仍然不满意,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解决好认识和方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起码要解决好"四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谷远东 《领导科学》2012,(25):44-45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工干部要加强学习实践,不断丰富阅历,优化能力结构,做复合型人才。要通过举办组工讲坛、拓展课堂等活动,创新"组工干部培训月"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开阔组工干部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深化"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坚持和完善组工干部"三个一线"挂职锻炼制度,开展各种开放式、体验式学习调研活动,让组工干部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积累提高。要建立下基层长效机制,把下基层与抓工作落实结合起来,推动广大组工干部想抓落实、敢抓落实、会抓落实,防止和克服"机关化"倾向。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工作,提高掌握和正确引导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曹西平 《管理科学文摘》2014,(4):152-154,156
2013年,西安石化分公司根据总部精神和分公司"管理提升年"活动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进班组"活动(以下简称"下基层活动"),本文详细分析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班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此项活动对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班组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深化此项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要在充分了解基层工作成绩的同时,善于"节外生枝",力求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一是访一访基层"没有安排"的地方。到"没有安排"的地方去,无疑能原汁原味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倘  相似文献   

13.
陆思敏 《领导文萃》2014,(17):76-78
正"段子大王"的警讯官员身上有段子不奇怪,但段子流传太广,却未必是好事。有的官员并不喜欢听到有关自己的段子。一名地级市党报的资深记者,便因讲段子而触霉头。这名记者在报社是老资格,被一直安排采访报道市委书记的活动。一次随书记下基层调研,一行人在车上聊天。见车内气氛宽松,记者就讲起听来的几名前任书记下基层调研时的段子。这些段子本身并没有贬低前任书  相似文献   

14.
张道远  戴立兴 《领导之友》2012,(6):14-15,26
近一时期,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矿、城市社区,把工作的重心移向基层,以实际行动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用真心和真情奏响了"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的时代号角,为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转变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止和消除脱离  相似文献   

15.
<正>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是了解民意、掌握实情的好途径。然而,有些同志却"沉"不下去,到百姓家里走访,板凳还没坐热、"话匣子"还没打开就抬脚走人。百姓将之形象地称为"葫芦式"干部。  相似文献   

16.
<正>《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万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淡化"贫困意识"、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种崭新资源、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本书  相似文献   

17.
<正>干部多下基层走访,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宣传教育不能教条化。干部下基层,要走上田间地头,说农家话,说平易近人的话。对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以有关政策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基层百姓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穿着打扮不能艳丽化。下乡走访应尽量朴素平实,在形象上贴近老百姓,感情上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听真话、察实情、办实事。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前不久出台规定,要求省领导下基层考察调研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地点,不能都选好典型;要体现多样性,既要有好的典型,也要有困难比较多、工作难度比较大的地方和单位。广东的做法切中了一些领导调研的时弊。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喜欢"厚此薄彼",他们对先进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下基层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对于督导基层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摸清下情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尤其在基层干部眼里,检查之前乡镇领导提前"打招呼"成了"潜规则"。在他们看来,上级检查的结果与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是乡镇领导应该操心的事,自  相似文献   

20.
江丽红 《决策》2010,(1):90-90
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如何摆正“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特殊身份,如何走出“不管资金和项目,下基层无作为”和“组工干部重理论,下基层走过场”思想误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真切地感到下基层约谈活动是组织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全面了解基层干部综合情况,检验用人水平、总结用人经验的重要渠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