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北尚书制度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由南北大人制转化而来.南北尚书职权广泛、 位高任重,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职官制度之一.南北尚书曹不是胡汉分治机构,分置南、 北二部尚书体现了北魏对国内两大异质文化生态区域的重视.太和年间,随着北魏由二元型政治体制向封建国家转型的完成,南北尚书制度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中被罢废.  相似文献   

2.
北石窟寺     
《中文信息》2008,(5):119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与平凉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光映,直线相距45公里,故而得名。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水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  相似文献   

3.
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各种交往是公元4世纪后期到公元6世纪初期北方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北魏北边防务措施也主要是针对柔然展开的.与以往中原政权的北边防务相比较,北魏的北边防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王霄燕北魏道武帝拓跋,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最早是以恢复祖辈事业、兴复代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此后,他更改国号,建立北魏,并为北魏强盛、使之走上封建化道路作出巨大努力。拓...  相似文献   

5.
公元5世纪末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少论著,已作过很好的论证。但是,有些问题和看法,也还值得深入探讨。兹陈管见,希望讨论指正。 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如何认识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个存在意见分歧的问题。多数论者认为拓跋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以前者为主。少数论者则持相反看法,如一篇题为《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文章(刊《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  相似文献   

6.
<正> 南北朝初期,山东是南方刘宋王朝与北方拓跋魏王朝激烈争夺的地区。公元5世纪60年代山东入于北魏,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山东先后隶属于北齐、北周。这个时期山东的历史,实际上是北朝历史的一部分。北朝  相似文献   

7.
“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道衡 《齐鲁学刊》2003,(1):128-132
“河表七州”曾为南朝疆土 ,在学术、文艺上都近于南朝。入魏后 ,此地人士虽受到北魏统治者的歧视 ,但他们将南朝学术带入北魏 ,对南北学术交流和北魏学术文艺的兴起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与南北朝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439年,拓跋魏在统一北方之后,开始伸出经营西域之手,同时准备继续南下,统一江南,而南朝宋文帝依恃国力鼎盛,也在历兵秣马,尅期北伐媳倍岳?剑拔弩张。为争取友邦,南北双方对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柔然、吐谷浑,或拉或打,各自展开了紧张的外交、军事活动。吐谷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与南北朝的交往的。柔然是南北朝时兴起子匈奴故地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常与北魏互相攻伐。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刘宋王朝与柔然之间通过吐谷浑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牵制北魏。《宋书·索虏传》载柔然“自西  相似文献   

9.
北魏的文学观念相对于五胡十六国而言,脱略了对南朝文学单纯的敌意而转变为自信从容的审视。这是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人口迁移等时代新变所造就的。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为隋唐的南北文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三八六年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的、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北魏王朝建立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早已建立了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公元四七一年具有远大政治眼光的魏孝文帝元宏即位,他和他的祖母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改革措施。于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颁布均田令,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奴婢授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在洛阳龙门密若蜂房的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完成于北齐武平六年(公元五七五年)共经历了八十个年头。在高达十一米的洞窟内,西壁为主像一佛二菩萨圆雕。南北两壁布满层层列龛,琳琅满目,雕饰精细,尤以龛楣的装饰更为富丽多彩。在我国书法艺术上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自汉魏以来,北方人士眼中的江淮流域,始终为气候恶劣、疫病多发之区,在此地实际用兵时所遭遇的环境与疫病问题,造成了北人"南土下湿,必生疾疫"的忧惧心理,影响了北魏统治者南下用兵的计划与策略.为确保作战顺利,北魏如南下作战,则需注重对当地环境、水土的适应,考虑和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以避免疫病的发生.本文即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以公元450-451年太武帝南伐事件为个案,分析江淮流域环境恶劣、疫病多发对北魏南征的影响.从此战的最终结果--北魏军队因战斗和疾疫引起的大量伤亡而撤围退走--这一点看来,北魏士兵尚不能抵御南方气候环境所引发的疫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和分散了北魏继续向南发展的力量.由此可见,环境与疫病当亦为影响北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4世纪末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深刻变化,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百济和北魏都在构建着对各自有利的外围条件。472年,百济上表北魏请兵攻打高句丽,却遭到北魏的拒绝。由于两者在最终利益上的差异,使得它们未能在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下建立起朝贡册封关系,最终,北魏王朝再无百济使臣前来,两国的关系形态对5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孝文帝,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名拓跋宏,亦名元宏,是一位杰出改革家,为北魏的改革作出了贡献,对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孝文帝改制”上距西晋灭亡150余年,下离隋统一南北90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改革成功,对拓跋族来说,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它历来为治史者关注。“孝文帝改制”的成功,除了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前人改革的基础等客观条件外,自然与元宏个人的素质,即他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有密切关系。对这些,人们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此作一些…  相似文献   

15.
古代蒙古族法律与法医学杨选第古代蒙古族法律,经历了习惯法时期、成文法时期直至法典日益完善时期。公元9世纪初──12世纪末,是蒙古民族用习惯行为规范调节和约束人们社会活动的习惯法时期。①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国到13世纪中期,是成文法《大札撒》...  相似文献   

16.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7.
北魏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刻.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于直隶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城西崔敬邕墓出土.楷书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凡七百五十四字,首行题为“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淄男崔公之墓志铭”.志载,崔敬邕系豫州刺史安平敬候双之子,二十八岁被召为司徒府主薄.景明初,拜为左中郎将,大督都、中山王长史,后因战功复授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临淄男.永平初,除营州刺史.延昌四年(公元515年)以政绩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熙平二年(公元517)十一月卒于位.依其绩行,蒙赠左将军、济州刺史,溢曰贞.志石出土后,移置安平县学,不久即佚,现存原石拓本极稀.摹刻本有《孔氏谷国摹古帖》等数种.但形神全失,乏稳雅之致.清何焯《义门先生集》评云:“入月初似醜魏,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的盛夏,到处酝酿着绿的涌动。1980年7月30日,时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考古所所长米文平先生第四次站在了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前。“嘎仙”一词在鲜卑后裔锡伯人语中有“故乡”之义。借着一抹夕阳,米文平抹去厚厚的苔藓,被历史忽略的一段北魏源起史从此大白于天下。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以北9公里处的悬崖峭壁上,是一座天然洞府。嘎仙洞略呈三角形,洞深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达20多米;洞内一座大厅可容纳千余人。洞口内15米处西侧石壁上,有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北魏皇帝派人祭祖时刻的祝文。祝文在古洞的苍苔下,历经了1500多个寒暑,字迹仍苍然可辨。  相似文献   

19.
<正> 吐谷浑自公元四世纪建国青海草原,屡仆屡兴。南北朝时期,西秦、北魏曾多次出兵吐谷浑,企图吞并之,均未能如愿。隋朝建立后,大业五年(609年)炀帝亲自率军攻灭吐谷浑,在吐谷浑地区设置西海四郡,隋末大  相似文献   

20.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