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2.
唐至五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社会由此掀起了一股喜爱牡丹的热潮。牡丹热是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唐五代牡丹的地理分布,从多个角度分析牡丹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五代时的社会习俗及其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3.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4.
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将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华贵的牡丹美景展示给世人,并创造了形式更多、规模更大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平台。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以网络文本为主的大量原始资料,运用移情手段,揣摩旅游者心中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旅游迷思,研究发现旅游者心中的旅游迷思可以解读为春色迷思、国花迷思、古都迷思和交流迷思。接着深入探究各方力量在洛阳牡丹文化节旅游迷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力量的保护作用、经济力量的服务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传播作用,揭示了洛阳牡丹文化节各方利益主体对旅游迷思的动态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唐人尚牡丹”的说法有失周密。原因有三:其一,牡丹玩赏的高潮仅在贞元、元和间;其二,仅限于“京城贵游”;其三,有唐一代,文人在牡丹中所寄寓的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很大。中唐时,他们对牡丹热是质疑甚至批判的,晚唐则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追忆和反省,也暗含日暮途穷的伤怀。  相似文献   

6.
舒元舆《牡丹赋》中的牡丹形象并不具备典型的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至多是对中唐社会做局部短暂的描摹,舒赋的牡丹形象呈现更多的是舒元舆个人的风云际会以及作者大和年间的创作心态。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牡丹形象的生成既源于明中后期两种文化思潮的撕扯,也是汤显祖个体思想文化的塑成,传达出汤显祖对自由精神的清醒体认和终极追求。《牡丹亭》颇有争议的《圆驾》一出则是汤显祖以"含泪的微笑"的艺术形式,完成了一位情理难谐的洞见者对一位现实社会的接受者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牡丹是名贵的观赏及药用植物,但随着牡丹的连年种植及种植面积与品种的增多,牡丹土传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种苗质量和开花质量,降低了牡丹的观赏效果和药用价值,影响了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因此,笔者对牡丹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害类型、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调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并对牡丹土传病害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牡丹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深入研究牡丹土传病害生理;开展牡丹园土壤微生物与牡丹土传病害关系研究,以期为牡丹土传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从而推进牡丹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山梅奇景     
颜东 《山西老年》2009,(4):48-48
牡丹洛阳的四月在牡丹花中度过,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都被牡丹所淹没。秦黄魏紫的牡丹,仪态万千的牡丹,任群芳妒的牡丹,敢抗旨不遵的牡丹,铮铮傲骨的牡丹,甲天下的牡丹,你不是被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术界对于花卉史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探讨花卉开发与地域社会发展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欲以四川盆地区域的牡丹为例,勾勒其在五代以前、两宋、明代、清代四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在分析其分布区域、价值取向变迁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牡丹的开发状况是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以后,世人对洛阳牡丹津津乐道,但多不知牡丹实极盛于唐都长安。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在唐玄宗时代培育成功,迅即由禁范流向民间,至中唐已遍布长安城,三月游花是当时京城士庶独特的狂欢节,盛况空前绝后。本文考稽史实,从牡丹的培植、流布和观赏等几方面,描述了唐代牡丹文化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中晚唐时期,古文与骈文再一次进入此消彼长的角色转变期,李商隐以古文起家,以骈文谋生,其古文写作经历有早期处士叔教育之功,亦受晚唐古文势微因素影响,由古文转骈文写作之经历,是李商隐以古为尊、骈文为辅的文体观体现。  相似文献   

12.
唐代洛阳女性服式的流行时俗主要体现在开放风气作用下着装观念的更新、在胡乐胡舞浸染下的“胡服”表现和传统服式的薄露透以及花色、形制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论盛唐声诗和绝句为唐曲词发生的前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延续了初唐的去音乐化运动,古风中的乐府和歌行盛行,造成了音乐消费的空缺,以七言绝句为代表的声诗大量涌现以满足对声乐歌词的需求,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唐时代,直到词体形式的代兴,才渐次出现了词体取代声诗的现象,因此,盛唐绝句声诗的兴盛可以看作词体发生的前夜。  相似文献   

14.
于曜店里的墓志距曜店村不会太远。据民国洛阳县地图 ,可知民国清风乡与唐代的清风乡部分重合 ,古今相去千数百年而乡的名称相同 ,部分地域重合 ,可能是巧合 ,抑或承传有绪。中国古代的村为以农为本的人民聚居处 ,一般说来 ,一个村落的逐渐形成、沿续维持以及村名的产生、流传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岁月流逝 ,朝代更迭 ,县、乡易名不在少数 ,村名改换以至村落的迁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的村名于今大多都失传了。一个村名沿用千年以上至今未改者鲜见 ,即使未改 ,一般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根据。就唐代张阳村而言 ,从墓志记载看 ,表中所列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前,宦官的主要来源为对特定对象实施宫刑。宫刑废除以后,对特定对象实施宫刑不再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因此,唐代宦官的来源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唐初到唐末,进献一直是宦官的重要来源。伴随着宦官权势的兴盛,宦官养子充任宦官亦成为唐代宦官的重要来源,到唐代中后期,宦官养子甚至成为唐代宦官的主要来源方式。除进献、宦官养子等来源方式外,部分中下级文武官员之子充任宦官也是唐代宦官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技术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唐代中阿海路贸易的快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本文从天文定位、地文导航、利用信风、造船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科技因素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继尧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驻粤滇军的分裂,云南境内相继发生了顾品珍倒唐和唐继尧二次回滇事件,导致了滇军正式分裂为拥顾、拥唐两派,唐的权威地位遭到极大损害。到龙云、胡若愚倒唐事件后,滇军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上述各次分裂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从中体现出各个阶段不同政治军事力量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消长。  相似文献   

18.
唐末五代是道教神话发展的高峰时期,崇道的时代氛围和神仙信仰的世俗化为道教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品众多、类型齐全、弘教功能突出,在道教神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神仙信仰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致力于探究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聚焦先秦诸子。康有为提及的汉唐人物并不多,却对这一时期的董仲舒倍加关注。事实上,康有为不仅多次讲到董仲舒,而且作《春秋董氏学》对董仲舒的思想予以阐发。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表面看是对董仲舒的推崇,实则是借助《春秋》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透视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发,既有助于整体把握康有为对董仲舒的审视和评价,又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孔学观和董仲舒在近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